来源:凤凰网房产南京站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城市发展中的“民生大事”。
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今年,南京在省里下达的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又“自我加压”推动了47个老旧小区实施改造。
个老旧小区改造中,南京始终遵从共同缔造、居民自愿、多元化运作、功能优先、建管并重等几大重要原则,干一件是一件,干一件成一件,不仅破解了一个个民生痛点,还锦上添花打造了全龄化活动广场、雨水花园、健身步道等。个小区“整”出了新容颜,“改”出了新生活。一个个在家门口悄悄“升级”的小幸福,正让数万百姓从安居走向宜居、乐居。
联动改造,“盆景”成“风景”
浦口区江浦街道北门新村小区,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由16栋多层建筑组成,入住了户居民。改造前面临着屋面渗水、外墙脱落、道路破损坑洼,防盗窗、雨棚、晾衣架等附属设施杂乱等一系列问题。改造后,小区实现屋面渗水改善、立面规整优美、楼道规范有序、基础设施提升、环境美化提升。
北门新村改造中,不仅自身由内而外焕新,还实现了与附近的北门巷15号、北门巷17号、文昌路18号、文昌路20号等8个零散小区的“联动”,并最终整合成北门新村片区。
“根据区域特点,改造后的北门巷15号、17号与北门新村合并管理,保留中圣北路入口为机动车出入口;公园南路及凤凰大街为人行出入口,布置门禁。”浦口区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物管中心小区整治科科长刘道庆介绍,整合后的北门新村片区共设置了15处停车点,可满足约辆非机动车停车需求,同时布置了60个充电桩,解决了老旧小区飞线充电的难题。与此同时,结合垃圾分类的最新要求,还在片区内设置了3个分类收集点。“改造实施前,片区就引进了统一的打包物业管理,降低了物管成本,也进一步推动成片改造模式的成功实施。接下来,将通过居民、物业公司、管委会及社区工作者沟通协作和各司其职,实现社区治理的效率最大化和成效最优化,并建立起长效的协作机制,提升社区的自组织能力。”刘道庆说。
经机场二通道进入数字大道,再转入江艺路,就可以看到一片崭新的建筑群。远观,似新建的商品房;近观,原来是一片老旧小区实现了集体“上新”。这是雨花台区铁心桥街道新河社区的天隆坊、升景坊、韩府坊3个老旧小区的成片式改造,共涉及82幢建筑,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工程实施内容包括建筑立面、楼道、道路、围墙等的出新,屋面防水改造,小区绿化景观提升,停车位改造等。”雨花台区升景坊小区项目改造负责人介绍,改造中,一方面,结合现状小区风貌,力求打造“路平、水畅、灯亮、景绿、停车方便”的新型人居家园;另一方面,在维持场地肌理,保留场地记忆的基础上,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生态型社区;同时以互动景观链接生态艺术,增加休闲活动空间,构建和谐人文社区。“成片改造,涉及的居民多,需要协调的问题更多,为此,街道、社区、物业、居民代表等多方坐在一起开了十多场居民议事会,报问题,优方案,直到今年9月,工程才正式进场施工。”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
进入六合区朝天街,一片“深棕配米黄”外立面建筑群甚是壮观,27栋建筑来自朝天街49号院、号院、90号院,以及位于朝天街30号的彤华小区。“改造中,既按照‘因地制宜、一院一策’的原则,针对不同小区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改造方案,实施分类改造;同时又按照‘结合周边、统筹兼顾’的原则,让小区改造实现点面结合,实现了整体一盘棋。”六合区房产局相关人士介绍。
高淳区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时,将北漪园西园的11栋建筑、北漪路16号片区的4栋建筑,以及北漪路10号片区的7栋建筑也整合成了“北漪园西园片区”进行联动改造。
秦淮区康馨花园小区改造中与一墙之隔的岗虹苑小区打破了围墙界限。据悉,该小区共有四个入口,其中有两个入口与岗虹苑小区相接。改造中以点突破,划线成面,打通两小区边界后,打造一个集休闲健身、儿童游玩的公共游园区。另外,两小区之间还将新建一座80个车位的立体停车库,供两个小区居民“共享”。
“推进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联动改造,是今年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一个重要探索和创新。”市物业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张汛石介绍,我市今年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等理念,打破了传统“小区”概念,通过整合利用相邻小区及周边地区的公共空间,系统推动小区内外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联动更新,实现存量资源再利用、改造、运维等方面的统筹整合,促进居住社区品质提升。
“通过片区统筹和联动,也为补齐更多居住社区建设短板创造更多有利条件。”张汛石表示,我市正围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积极拓展物业服务新场景,拓展养老、托幼、家政等社区服务,引入各类资源共建一批生活服务功能的“睦宁里”站点,把事关市民日常生活的针头线脑、小修小补、日常必需、应急维修等生活需要解决在小区里。
共同缔造,党员、居民共商共计,规划师、设计师现场参与
“我省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一直秉持‘共同缔造’的理念,不仅广泛开展设计师、规划师、工程师进小区活动,引导居民参与改造方案制定、施工、监督和后续管理等全过程,还将居民改造意愿和参与度作为重要前提和依据,优先改造群众支持度高、居民参与程度高的小区。”近日,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发布全省老旧小区改造情况时表示。
记者探访发现,“共同缔造”这四个字,在我市每个老旧小区改造中都得到了不一样的“诠释”,居民们正从原先的“局外人”,变成改造的“主人翁”。
历经近一年改造攻坚的溧水区税务新村是我市今年老旧小区改造的明星之一。走进其间,“明星范儿”十足——想锻炼,可到小区的室内篮球场、羽毛球场尽情挥汗;晒被子有晾晒区;遛弯有口袋公园;跑步有环形步道;五针松、海桐、榉树、桂花、樱花、南天竹等绿树环绕,家门口就能移步换景、感受“森呼吸”……这个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老旧小区因年久失修、后期缺乏管理面临一系列问题。“此次改造,在党建引领下,将党员‘实境课堂’搬到了改造一线,从一开始,交通路社区就把改造目标定位成‘尽全力改到实处、改到老百姓心坎上’。在征询居民意见、处理相关矛盾的‘实境课堂’中,党员们深入一线,一栋栋地跑,一户户地敲,摸清痛点、疏通堵点、破解难点。”溧水区房产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造过程,街道、社区还充分织密“党群网”,共商民生实事,架起为民服务的“连心桥”。针对居民相关需求及意见,多方联合,家园共建,先后召开居民议事会十余次,在党建引领下,让居民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小区改造工作。
秦淮区康安里小区改造时,一部分居民要保留现有绿量,一部分居民需要增设停车位。为此,改造方先后召开了6场居民议事会协调居民意见。最终,在居民、设计师等的共商共计下,在小区保持现有绿量不减的情况下,挖掘出了30个停车位。
鼓楼区郭家山29号小区改造中,社区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