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脱俗尘顿入仙境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山林鱼鸟的清静世界,居然建立在喧嚣嘈杂的城市,苏州园林就是这么一座座居尘而出尘的城市山水,清静而不冷落,恬淡而不贫乏,素雅而不单调。而进入山水仙境的通道,必然是一个洗脱俗尘的过程,今天就来探究一下,古人的遁入城市山林的智慧。
園于桃花源记
苏州园林是典型的文人园,诗文兴情以构园,遵循着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而建,更是以园抒志。
我们不妨将繁体“園”字拆开,看看这些部首,都代表什么含义。
可以认为围墙、建筑、布景、绿化组成了园林的基本要素。
建园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四周用高墙围起来,与外界相隔绝,建立世外桃源,神仙之地。
那么,与外面的交流,还是必须以门相通,门怎么开?如何入门?就成了一种学问,也是一门艺术。
抑景是苏州园林的基础
人们游园,有一种急切的意欲,希望一览无余,直接到达最佳观景点。但如果真是这样,好奇心一下子得以满足,就会失去游园的乐趣。
计成的《园冶》中总结道:“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邻虽近俗,门掩无哗。开径逶迤……足征市隐,犹胜巢居,能为闹市寻幽……”
所以,渐入佳境的入园设计手法,成了苏州园林的标配。园主们往往煞费苦心、绞尽脑汁设计入园路径,为的是让入园者,产生收敛心神,排除杂念,洗脱俗尘,顿入仙境的感觉。
细数苏州名园的入园妙处
大型园林的入园设计
留园、拙政园都属于大型私家园林,他们的入门方式,是通过一条曲折窄长的内部夹弄。
留园地处阊门闹市区,车水马龙,其园林藏于后宅深处,入园时要通过一条长达50米的曲廊,在“三收三放”中,入园者经历了一会儿窄、一会儿宽;一会儿明、一会儿暗;一会儿曲、一会儿直,才最终到达胜景最佳处。
在宽窄中摸索,在曲折中穿行,在明暗中探寻,这是一种探幽之乐。当人们的目光适应了曲直、黑暗,突然间的“豁然开朗”,更会感到眼明目亮,大放光明的喜悦。
再说拙政园,现在大都从“归田园居”的大门进入,其实是“不得其门而入”。古人走的可不是这扇门,是从现被编号为6号的大门而入,从6号门到入园的腰门之间,也是一条曲折而狭长的夹弄。
两边围着高墙,走在一条弯曲而一眼不见底的窄弄,就算到了腰门处,一座黄石假山掩映住园景,正所谓之“开门见山”。假山位于腰门和主厅远山堂之间,居然被设计了5条不同的通行线路。
想当年,这些拥有过这座私家园林的主人。四时朝暮,风雨晴晦,或绕山、或登山、或入洞,以不同的路径入园,可贴合不同的心境,生动诠释了“园日涉以成趣”的内涵。
中型园林的入园设计
沧浪亭在苏州园林中,属中等规模,其入口设计却独一无二。没有设计成拙政园、留园那般需穿过长长的夹弄,而是在入门之前,必先过沧浪水上之曲桥。人未入园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清如水,明如镜,在此入园,先洗尽凡尘。
当我们站在正门外的石梁桥上,向东而望,水面渐宽,水边古木参天,亭轩可见。
小型园林的入园设计
网师园、耦园、艺圃这样的小型园林,没有在宅园中形成窄长夹弄的条件,也无沧浪亭前的葑溪之水。
于是,选址和开门于小巷深处,深得“园林巧于因借”之妙,借门外的曲巷为过道夹弄。
网师园就地借用阔家头巷为过道夹弄。沿着小巷的青石板路走到尽头,才能找到大门,“绝怜人境无车马,信有山林在市城”。
耦园的门前宅后都有船码头,如今依然是橹声袅袅。要找到园门,必先要“曲曲折折走尽几条小弄”,大门西侧跨街墙门砖额“耦园”两字,一面是隶书,另一面是篆书,古朴、典雅、沉静。
园门居东西两园之中而面向南,据《周易》,南为离卦,对应一日正午和一年的夏季,为一日和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刻。耦园主人上祖世代官宦,园门正南而立,可借天地盛阳相济助旺。
而从住宅区至东花园的“一松二竹”的入口设计更妙。不高的白粉墙上,辟有一个月洞门,西侧为一丛南天竹,四季常绿,矮小可爱,宛若盆景;东侧为一株小小的迎客松,掩映着洞门和门额,倾向着游人,似欲为人们拂尘,松后墙隅,有修竹数竿,清风静响。人未入园,身心已被洗净。
艺圃入口,路过的是苏州街坊里最普通的百姓居住的地方,长长的弄、窄窄的道、曲曲的巷,让人感觉在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和都市的繁华。
就算步入大门,也不能一下子窥见园景,一条碎石铺地的长巷挡在面前。
古藤青枫贴墙而植,石笋翠竹倚角而立,凌霄、蔷薇攀墙而上,一股清新的园林气息扑面而来,让游人的心灵得以净化。
顺着这宛如水墨画的小巷,慢悠悠的拐入园林,庭院深深几许。
水乡园林的入园设计
上面介绍的这些园林入园妙处,如果用在退思园身上就显得画蛇添足了,因为偌大的同里古镇,就是退思园最佳的入口。
镇内河道纵横,街由水曲,路由桥通,家家临水,户户相通,15条小河将镇区分割为7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分隔的土地连成一体。
园在镇中,镇中有园,如果把古镇看作一个大园林,退思园就是这园中之园。
退思园方位图
值得细细品味深深体会
在苏州,园园均有入口,各有巧妙不同,上述介绍的园林只是很少的部分,却代表着不同且经典的入园方式,值得让我们细细品味。
只有掌握了当初建园者设计的入门方式初衷,才是了解这座园林的第一步,才能穿越时空,去感受当初古人的游园心境,或是怀才不遇,或是才子佳人,或是厌倦了官场,回归于山水之间,或是想在等待中东山再起。
不管何种心态,都已埋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今天我们更多是感受,来学习古人的智慧,借古喻今,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拥有当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