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南的这两个村,凭啥先富了东北大小事儿 [复制链接]

1#

作者

周渝芝李卓航裔宇欣

编辑

常秉钊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融合路径思考

——基于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西望村的实践探索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江苏省宜兴市白塔村、西望村现阶段的党建工作模式、历史文化及产业概况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探究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起到怎样的具体作用,以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当下面临的问题。运用文化产业“金字塔模型”,分析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同时,调研发现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当下面临的问题主要在于:建设同质化严重、符号化宣传不足、青年人才稀缺。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建设产业发展金字塔模型

引言

(一)乡村振兴的总布局

乡村一向被视作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基本国情的主要表现地。诚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所言,“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我国对解决乡村问题所付出的努力是一以贯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发布,在其中对“确保到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重要任务做出了部署。随后,在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领导小组、基层扶贫组织干部与广大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年11月,中国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召开,昭示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党的十九大以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与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顺势而生,其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从《乡村振兴规划(-)》对脱贫攻坚与乡村建设的基本盘的布局;到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示;再到国务院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正式挂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可以观察到,国家在乡村振兴的政策引导上所作出的努力正不断增加。国家乡村振兴事业正在不断迈向体系化、规范化,纵深化。

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战的开展有着逻辑和时序上的密切联系。逻辑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是脱贫攻坚基本政策的深化与精准化。脱贫攻坚要求快速完成产业建设,让农民实现温饱;而乡村振兴则要求产业的可持续,为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富裕而赋能。同时,乡村振兴较之脱贫攻坚更加重视精神文明的作用。脱贫攻坚战中的党建经验,如同“五级书记一起抓”,同样为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提供了重要启发。

时间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正值脱贫攻坚的三年攻坚期。在这个时间点,脱贫攻坚的基本经验需要总结提炼,而乡村振兴战略的设计也能够启发脱贫攻坚开创新局面。年2月,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意味着我们的乡村工作重点正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之上。

国家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正谱曾表示:“从脱贫攻坚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对象更广了,工作的领域更大了,工作的要求更高了”。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事业,基层党建是构筑乡村振兴强大动力系统的关键;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事业的物质基础,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

(二)乡村振兴在宜兴

宜兴市系江苏省辖县级市,截至年末,宜兴市辖5个街道、13个镇。作为苏南地区最大的农业板块,宜兴拥有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特种水产、休闲观光、竹制品加工等5个年产超10亿元级的区域特色产业集群,以及阳羡茶、宜兴红、宜兴百合、宜兴大闸蟹、杨巷大米、湖杨梅、宜兴萝卜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了2个省级园区、11个无锡市级园区、7个宜兴市级重点园区的三级梯队,并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振兴经验,截止年,宜兴已经有五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在党建上,宜兴市尤其重视农村党建的这一主阵地,创造了党建的宜兴典型经验,包括无职党员的设岗定责,建设农村党员责任区,调动人的建设积极性;建设农民合作社与合作社党组织,推动集体经济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将优秀乡土人才培养纳入“陶都英才”体系,鼓励他们参加省乡土人才传统技艺技能大赛等高级别赛事,同时将乡土人才纳入村书记后备人才队伍统筹考虑、统一管理,进一步发挥了乡土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由于宜兴自身的历史文化基础,宜兴市在乡村振兴中也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出台了种种重要政策: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出台更大力度、更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强化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招引,以项目增量来提升文化产业的贡献度;特别是要扶持紫砂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争取有更多的文化企业上市;强化融合发展,推动文化和科技、旅游、体育、农业、康养等的深度融合。

同时,宜兴也很重视自己在长三角中的生态位建设,重视树立自己在营商环境等方面的对比优势,打造文化产业的整合与推介平台,积极举办推介会、参与各类展会等。

总体而言,宜兴的种种宏观战略对于处于最基层的乡村,同样通过辐射、资金支持与党组织等渠道或直接或间接地产生了指导乡村振兴的作用。

(三)调研地:西渚镇白塔村,丁蜀镇西望村

西渚镇白塔村地处宜兴与溧阳交界处,是宜兴市的一个偏僻村庄。过去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业经济起步较迟等多种原因,白塔村在较长的时间内一直是全市有名的经济薄弱村。在年欧阳华接任村书记一职后,白塔村的欠款得以结清,白塔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完善。随后,他通过集约化种植经营与打通销售渠道等方式,让南天竹成为了白塔村“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实现了村民的脱贫致富,在此基础上开辟多项高产农业,打造自身产业品牌“白塔味道”。

目前白塔村正致力于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至今已实现预约来访游客年均约6-7万人次,加上自行前来的散客,年均约30万人次。同时,白塔村正继续推进特色民宿区“牵稼园”的开发、微电影基地的引入。未来将把重点放在参与式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上,进一步为白塔村的乡村振兴与发展赋能。

西望村位于宜兴市东南部、丁蜀镇东郊,宁杭高速贯穿全村,水陆交通便利,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千余年制陶历史。全村80%的农户从事紫砂茶壶制作,可谓是“人人会制壶,家家都弄陶”,是著名的紫砂专业村,已经形成了紫砂设计、制作、销售经营网络,年外销紫砂茶具产值超1亿元,紫砂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西望村的发展始终和紫砂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建国初期,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紫砂行业的需求量大量减少,由此对供给端产生影响,紫砂行业的专业从业人士大大减少,紫砂业发展趋于停滞。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回归与两岸三地交流的打开,紫砂市场扩大,行业逐渐恢复了发展。依托80年代乡镇企业在西望村开设的紫砂分厂,西望村得以打下了紫砂生产的基础。90年代以后,由专业人才牵头开设的紫砂制造厂对紫砂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年,西望村成立了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这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紫砂的集约化生产与销售、紫砂学校的专业培训,西望村已经拥有了一批高素质高能力的工艺师,紫砂产业蒸蒸日上,形成了自身的品牌效应。

政策综述

(一)乡村振兴,党建引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和党内法规,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在“党管全局”的格局下,无论是作为先锋模范的党员自身,还是作为战斗堡垒的党支部,归根结底,都是充分调度了“人”这一乡村振兴中的能动因素,进而实现对乡村建设力量的激励与组织。

在党员群体的集体精神建设上,党员的个体层面有“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的常态化思想建设,有“双培养模式”、志愿服务活动的日常化等等。在党组织的机构层面,有“抓头羊”的第一书记制度,“互联网+”党建工作,严格支部班子选拔等。

此外,党组织的责任保障同样受到重视。将乡村振兴成效纳入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打击扶贫腐败,做好经费支持,树立模范榜样等,都是宏观层面对乡村振兴中党建引领作用的基本部署。

(二)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经济基础的来源,国家的战略总布局中同样对产业的发展有着具体的规划。在上文所述的几篇重要文件中,国家主要围绕着农业现代化、产业培育、产业创新、产业的发生与激励等方面做出了设计。

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强调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科技支持制度等具体建设方向;在产业培育方面,强调了特色产业集群、农业全产业链的打造;在产业创新方面,强调产业融合的思路,包括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新业态模式的打造(如电商与休闲农业),空间上的新载体(如产业园区的建设)等;在产业的发生与激励上,主要作用于乡民这一人的因素,强调打造好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本土人才的发掘与鼓励创新的机制等等。

(三)乡村振兴,文化铸魂

文化既能作为一种引领性的精神方针,同时也能作为凝聚力的来源与可供消费的文化符号。文化振兴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的“乡风文明”和“生活富裕”上,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保护传统文化、重塑文化生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等。

保护传统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保护、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和非物质文化保护工程上;重塑文化生态,主要体现在挖掘本地文化,将文化资源投诸乡村建设的各方面,打造文化符号;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政府通过多元形式购买和提供服务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上。

文化和产业两个关键要素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往往会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相交叉而产生作用。“文化产业”的存在即可为一例。《乡村振兴规划》中同样指出,要“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产业所具有的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等特征,都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的生机和动力。

文献综述

当我们在介绍苏南地区这两个个案时,可以从哪些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入手,现有的文化产业建设研究有哪些可供参考与补充的经验?苏南的地域性特征如何,我们的个案将可能体现哪些地域特色?针对这些问题,下面将从三个角度进行文献梳理。

(一)乡村振兴研究

针对党的十九大所提出的五个乡村振兴总要求,当下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具体包括乡村振兴的内涵与基本理论、重点分析、战略的实施方式与路径模式、乡村发展类型等方面。

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乡村的相对衰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应对这一局面。针对人口结构、产业发展、乡村教育、传统文化、社会治理、生态环境等出现问题的关键点,需要一一用调整、建设和完善等不同手段去应对(姜德波、彭程,)。而总的来看,适合乡村振兴的农村都可以用“是否有历史文化积淀、是否有可以持续发展的产业、是否有人口的凝聚力、是否有适宜居住和发展的资源、是否有善治和良治的前景”的标准来衡量。同时,从战略重点和风险规避的角度来看,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抓住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引领、人才打造的重要战略点,还需要做到渐进发展、群众参与、多元因地制宜与精准解压(刘合光,)。

对乡村振兴的研究集中于系统性全局说明,其中总会提到文化与产业两个关键要素。而我们利用个案对文化产业的集中说明,可以作为系统设计的具体实操例证。同时,这部分文献提示我们的其他要素,如人、制度、科技、艺术本身等,也将体现在我们后文提出的具体发展建议中。

(二)文化产业融合

文化产业与文化引领下的产业建设方面,不乏相关研究,多见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传统文化、乡村治理等议题下。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同属于第三产业,而乡村振兴中对第三产业逐步提升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