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末胶州的广武*
在清末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之中,聂士成的武卫前*(原武毅*)、袁世凯的武卫右*(原定武*)、宋庆的武卫左*(原毅*)、董福祥的武卫后*(原甘*)是其中绝对的主力,其兵力都在1.2-1.6万左右,基本上相当于当时列强一个师的编制。
而除此之外,还有人的直隶淮*、人的直隶练*,也都是上万人的“大支游击之师”。至于驻扎在胶州广武*和南洋自强*这两支部队,情况就比较特殊了,他们虽然战斗力不弱,但是人数只有两三千人。这实力太弱,自然就鲜为人知了。但是实际上,这两支规模不大的小部队,其实也深刻地影响了历史。今天小编陈天刑要讲的,就是当时驻扎在胶东的广武*。
一、实力忽起忽落的广武*
这广武*的起源,其实是湘*中桂阳州泗洲寨的乡勇,由曾任曾国藩幕僚的陈士杰组建而成。这支部队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屡立战功,并在镇压霆*叛乱后,为了避免朝廷猜忌,由陈士杰自请裁撤。后来到了年中法战争前,已经担任山东巡抚的陈士杰又以山东海防空虚的名义,申请重建广武*,当时共编成亲兵、前、后、左、右、中、副前、副中营等八个营,分别据扎在山东沿海的登州、*县、福山、烟台等地,这时候的总兵力约有人。
到了光绪十年(),陈士杰借着中法战争清廷大量进口武器的良机,对广武*进行了大规模换装。当时是将亲兵营和副前营的步兵。改为了两个营的炮队,每营各有炮兵人,装备有马拉的进口德制克虏伯后膛钢炮16门(应该是早期的克虏伯四磅炮),炮弹车8辆,车夫40名,马匹。除此之外,还编成了编成楚勇中、前、左、右、后5营,副中营两哨,合计人的步兵,并全部装备和淮*类似的新式哈乞克斯洋枪和来福枪,以人、约支洋枪、32门克虏伯炮的实力,一跃成为了北方诸*火力之冠。
但是好景不长,这辉煌的时刻只持续了短短两年,到了光绪十二年(),这老上司陈士杰离职,山东巡抚换成了嵩武*的张曜。这新官上任自然重用自己人,于是就改用自家的10个营嵩武*负责胶东海防,这广武*就再次遭到了裁撤。
这次广武*是一下子就被砍去了三分之二,只剩了前营,副中营两哨(后来扩编为一个营),炮队左、右2营,一共三营两哨共约0人。
二、设防青岛火力强大
不过在五年之后,广武*又迎来了新的机会。据《青岛市志·*权志》记载:
“年6月,李鸿章和山东巡抚张曜对胶州湾进行了两天实地调查,认为胶州湾水深港阔,形势险要,是一天然良港,即联名奏请光绪皇帝在胶州湾设炮台、驻扎*队,所需经费拟由山东海防中截留。年6月14日,光绪皇帝正式批准在胶州湾设防的建议。”
这事儿的由来,其实是当时的北洋舰队实力已在鼎盛时期,这清*府在“海上长城”建成的同时,对自己的舰队也有了防范之心。朝廷不仅在旅顺和威海大修要塞,以陆海分治的办法防备海*,并且还在威海两翼的烟台和青岛两地大修炮台,并囤积重兵防护。当时在烟台,是修筑了东西两个炮台,装备了3门35倍毫米炮、2门35倍毫米炮、2门最新式的毫米40倍径克虏伯速射炮,并驻扎了嵩武*主力的8个营防守。
而在青岛这边,情况却是一波三折。一开始李鸿章与张曜商定的,是由登莱青道盛宣怀接办山东海防捐,筹集炮械、工程费用,并由汉中镇总兵孙金彪统率嵩武*,统筹负责烟台、胶州湾两处炮台工程。可是这意外却出现了,这张曜回济南不久就病逝了,这孙金彪专注于自己老窝的烟台防务,在一年之后,山东海防捐虽已累到40万两银子之多,烟台炮台工程也已大规模开工,可这胶州湾的设防却压根一点儿没动。没办法,这清末的情况就是大家自扫门前雪,不是自己地盘的事就没有着急办的。
所以到了年6月,李鸿章又与新任山东巡抚福润商定,让这孙金彪不再兼理胶州湾防务,另调在驻防台湾时“粗有历练”的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统帅广武*专门在胶州湾设防。而由于广武*只有两个营的步兵,这人手实在不够,所以又调了两个营的嵩武*归章高元辖制——不得不说,当年的清廷大员对于湘*淮*这种雇佣兵性质的部队,防范是极严的,一般一*的规模都控制在8个营左右,而且往往由分统再分去一半——这嵩武*孙金彪有10个营,就得调给章高元两个营,一方面削弱了嵩武*的实力,另一方面也给广武*掺了沙子,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在设防胶州湾期间,章高元对于分给自己的这块地盘,那也是十分用心的。他在下青岛村的天后宫东侧(今人民会堂址)建成了胶澳镇守衙门(后称总兵衙门,俗称老衙门),修筑*营和炮台,并且建成了栈桥码头,先作为前期的办公和居住场所。后来又在八关山西北侧(今青岛海洋大学五校门址)建嵩武中营,在小鱼山之北(今青岛海洋大学体育场址)建广武中营,在今湖北路青岛市公安局址建嵩武前营,在西镇小泥洼村北侧(医院址)建广武前营,先后完成了四个营的驻地建设。
而在与此同时,章高元还建设了青岛山炮台,以及小泥洼炮台(又称西岭炮台)两座炮台,并在现莱阳路8号修筑了衙门炮台。到了年,还在杨家村北侧(今台东邮电局)设立*用电报房,在小鲍岛村(贮水山南麓)建成了*火库。
在武器方面,各炮台订购了年进口的3门35倍炮、4门35倍炮、5门40倍克虏伯式毫米速射炮。特别是这最后的速射炮,每分钟射速高达6-8发,火力远胜于当年北洋海*每分钟1发的架退炮。当时胶州湾炮台的火力,无论是射速和威力都是妥妥的全国第一。
而除此之外,其四个营的步兵还装备了10门53毫米40倍格鲁森速射炮、8门40毫米40倍格鲁森速射炮,再加上原广武*炮营的32门四磅克虏伯行营炮,以及约支哈奇开斯洋枪,当时的胶州湾设防已经初步完备,而且是当时非常难得的由岸防重炮、中口径行营炮、小口径速射炮、洋枪队互相配合,体系完整陆海兼顾的四级火力配置。
三、小口径速射炮的重要性
不过这广武*命运多舛,在胶州湾炮台尚未完工的年,中日关系急剧紧张,直接影响到了胶州湾的防务建设。胶州湾驻*拥有的这些火力强大的速射炮,首先就被北洋海*盯上了。
要知道当时的北洋海*整体已经落后,特别是极度缺乏新式的速射炮。以北洋海*一开始参战的10艘*舰为例,在舰首向敌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射击的火炮只有:炮8门,炮2门,炮10门,/炮12门,这22门火炮全部都是架退炮。而在小口径速射炮方面,由于北洋海*的小口径炮群都布置在两舷,舰首向敌能够开火的更是只有不到20门57/47/37炮。综合来看,北洋*舰不仅严重缺乏/毫米的中口径速射炮,也严重缺乏小口径速射炮。
而这小口径炮弹的威力,也是有两面性的。对于定远级的铁甲堡来说,别说是47、57这样的小口径,就是速射炮,打上去也不会伤筋动骨。可是对于北洋和日*中占大多数的巡洋舰来说,这些小口径火炮的威力就不能小视了。在实战当中,北洋海*的平远号就用47毫米小口径速射炮,打中了日*旗舰松岛号,造成了重大杀伤:
据松岛鱼雷长木村浩吉大尉的回忆:弹片四起,室内周围壁上喷溅着骨肉碎末,甲板上流淌着血肉相混之水,难以步行,散布遍地皆是,在上面行走犹如洗刷地板一样。当时,在中央发射指挥官井手少尉的附近被敌弹炮击,使得发射电路断绝,同时,又有二三名士兵战死,只见少尉胸部以下一片血迹模糊,后背沾着厚厚的肉浆,少尉抖落下落在身上的人肉,正当准备下达发射命令时,又一敌弹炸死两名发射士兵……
从以上记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所谓的57、53、47等小口径速射炮,对于*舰无防护部位的压制作用。而日*在拥有75门中口径速射炮的同时,还装备了大量的小口径速射炮群。其中仅吨的吉野号巡洋舰一艘,装备的47毫米小口径速射炮就有22门之多。而在*海大战中,日舰总计消耗弹药发,其中mm以上炮弹共发射了发,而小口径速射炮弹就发射了发之巨!
平均下来,北洋每艘参战*舰要被发炮弹洗礼,而其中大口径火炮有发,而小口径炮弹则达到每艘发之多。所谓的日舰弹如雨下,其实主要是日*的小口径炮弹!而冒着这么密集的小口径弹雨,北洋舰队舱面炮手的损失也是巨大的!
所以说,当时出现了非常奇葩的情况——这北洋海*的各战舰极度缺乏中小口径速射炮,而在陆地炮台上的步兵手里面,却有大把的先进火炮。其中仅烟台和青岛的这12个营的步兵手里,就有中口径速射炮/半速射炮9门,中口径行营炮32门,小口径速射炮30门!
四、调拨青岛的小口径速射炮群加装*舰
而这个缺乏速射炮的问题,其实北洋海*在战前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在战前四处搜集各种速射炮。在工期太紧、陆海*分立的情况下,北洋海*无法调拨烟台和青岛炮台上的5门40倍速射炮、2门35倍半速射炮、2门40倍毫米速射炮,但是却可以冲着小口径速射炮下手。
而这章高元也是深明大义,北洋的调令一下,立刻将广武*所属的10门53毫米40倍小口径格鲁森速射炮以及附属弹药,全部调往威海,在战前给北洋定远、镇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艘主力舰各加装了两门,有限增强了火力。
不过其实,当时除了青岛的广武*,在烟台的8个营嵩武*也有20门小口径速射炮。而如果再把这12门53毫米、16门40毫米速射炮也调拨上舰,那么可加装的小口径速射炮就可以达到38门,北洋战舰的近战火力可以得到成倍的增强。而如果把这些火炮集中加强给铁甲舰,并拆去无用的37毫米小炮的话,则定远级每艘可加装53毫米速射炮11门,经远级每艘可加装40毫米速射炮6门,平远号可加装40毫米速射炮4门,各装甲舰的火力密度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而如果更进一步,还能换装陆地炮台的先进火炮的话,当时在国内,青岛炮台有5门40倍速射炮,烟台炮台有2门35倍半速射炮、2门40倍毫米速射炮,威海卫炮台有12门35倍半速射炮,8门毫米35倍早期速射炮,另外江南局还有12门仿阿姆斯特朗式速射炮,合计中口径速射炮/半速射炮有41门之多,已经足够北洋海*完成所有参战*舰的换装了。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北洋海*压根不需要反复上奏,去花费61万两外购那21门/速射炮,而在战前就可以得到合计79门的中小口径速射炮。而在完成改装之后,舰队的整体火力将迈上一个新台阶,到时候的*海大战,可能就不会打得那么惨烈了吧!
勿忘国耻,治史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