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菩提心
为了尽遍法界虚空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早日脱离轮回苦海,获得圆满无上正等觉佛陀的果位,当下我要闻思修习
机缘品第七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
美国三藩市佛教讲堂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一僧问师云”:有一个和尚,真是獦獠,真是没有什么学识的和尚,很粗气的,中国人所谓的大老粗。怎么样呢?他冒冒失失就问,说“*梅意旨,什么人得”:意旨就是衣钵、宗旨。他说,*梅──就是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什么人得?他明明知道六祖得了衣钵,他还故意来问。所以就由他这一问,在经文上,你不用在当时设身处地见到这个和尚,就现在你一想,他一定没有什么学问,就是很有乡下人的风度。所以就冒冒失失来问,说*梅的衣钵,什么人得到?这个意思,一方面他明知故问,一方面也就对六祖大师存轻视的心。为什么他存轻视的心呢?意思是:“嘿!你这个不识字的人,怎么有资格继承五祖的衣钵呢?”有这么个意思,有这么个味道。
“师云”:六祖大师就说,“会佛法人得”:说明白佛法的人得到五祖的衣钵。会得佛法,就是体会到、领解到佛法。“僧云:和尚还得否”:这个和尚听六祖大师这样说,就问:和尚你可是得到了没有啊?意思就是:不相信六祖大师是五祖的衣钵传人,所以再问一下。“师云”:六祖大师说,“我不会佛法”:说“我不明白佛法。”他也没说我得,也没说我不得,就说我不明白佛法。在这个地方,你们说六祖大师是讲真话?还是讲假话?
“师一日欲濯所授之衣”:有一天,六祖大师自己想要洗一洗五祖大师传授给他的衣。这衣,时间久了,他就想洗一洗。“而无美泉”:没有清净的水泉。“因至寺后五里许”:于是乎,他走到寺后五里多路。五里许,有五里多路。寺后的濯溪泉,离南华寺大约有一里路,或者以前的寺院,在前边也不一定;不过现在呢,濯溪泉离南华寺有一里路远。
“见山林郁茂”:山林非常茂密,郁郁成荫,树长得很高,也很茂盛。“瑞气盘旋”:啊!这地方有一股灵气,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瑞气,就是祥瑞之气,在山顶上盘旋。因为得五眼六通的人,你这个地方有一股什么气,他一看就知道的;所以六祖大师看见瑞气在虚空里盘旋。“师振锡卓地”:卓,就是戳。六祖大师拿着锡杖;锡杖有九个环,他拿着一晃,啷啷响,往地下一戳,“泉应手而出”:向地下一杵的时候,濯溪泉的地方,就有水出来,就成了水泉。“积以为池”:泉水出来,淌得多了,就变成水池子。“乃跪膝浣衣石上”:六祖大师,就跪到那个地方,在石头上洗五祖传给他的衣钵。
“忽有一僧来礼拜”:这时,有一个和尚来了;来,就向六祖大师顶礼叩头,“云”:拜后就说,“方辩是西蜀人,昨于南天竺国”:说我名字叫方辩,是四川西蜀人,前几天,在南天竺,就是南印度,“见达摩大师”:我看见达摩祖师。“嘱方辩速往唐土”:说叫我快回到唐朝这个地方来!“吾传大迦叶正法眼藏”:说我由大迦叶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正法眼藏,“及僧伽梨”:和祖衣,就是二十五条衣僧伽梨,“现传六代”:现在传到第六代,在中国是第六代,“于韶州曹溪”:在韶关曹溪,“汝去瞻礼”:你赶快到那儿,去瞻仰礼拜第六代祖师啰!
“方辩远来,愿见我师传来衣钵”:我愿意看一看上代祖师传来的衣钵。方辩听见达摩祖师这样对他讲;你们想一想:初祖达摩,在中国已经死了,但是方辩和尚,在六祖的时代,又在印度看见菩提达摩,你们说是不是很奇怪?可是这也不足为奇,因为,到现在一般人也不知道达摩祖师到什么地方去了。
※
※
※
讲到这个地方,我想起来一件事实,这不是公案,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讲给各位听一听。
我在中国东北,就是那时候的满洲里,最初我发心修道,是有种种的因缘。以我所最崇拜的是我们东北的王孝子。王孝子,由二十八岁那时候守孝;东北很冷,他用木头板钉一个小茅棚。先住了三年,等住过了三年以后,他又在那儿守孝,又守了三年,前后守六年。在最后第六年,他就不讲话,任何人去,他也不和人谈话的;天天就在小茅棚里参禅打坐、诵《金刚经》。后来这三年要圆满的时候,他打了一个妄想:千山和广宁山是东北的两个名山,这两个名山里,都有几千年的老比丘在修行修道。我守孝守圆满了,我也到广宁山去修道。
打个妄想,第二天早起,他自己打坐,就听见有护法对他讲,说:“今天有贵人到你这儿来。”他听说有贵人来,以为是个做大官的,或者是个做什么的,他就等着。大约到十点多钟,就看见一个穿破衣服的和尚,挑着一个挑子;挑子就是担子,担着他用的衣服和棉被之类的。挑着到这儿来,这个人把挑子放下,就和他谈话。
本来王孝子不讲话的,他在心里问这个人,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啊?”心里讲,口里没有讲出来。这个人就说:“喔!我从广宁山来的。”王孝子说:“你姓什么?叫什么啊?”他说:“你知道明朝吗?我是明朝一个做将*的,以后我就出家修道,直到现在。我觉得和你很有缘,所以今天我来见一见你。”
他又说:“我知道你要到广宁山去修道。广宁山是独善其身的人修道的地方。你呢?应该兼善天下。你和这一方的人非常有缘,你不要到广宁山去修道,你守孝完了之后,就在这个地方造一个庙,在这儿弘扬佛法好了。”和王孝子说完这几句话,这个人就走了。
这个人自己说他是明朝的人,由什么证明他是真的呢?因为王孝子心里问他话,他就知道王孝子问他什么话,足见这个人已经得到五眼六通里他心通的境界。但是王孝子是在民国时代的人,离明朝已经有三百多年。三百多年,这个人没有死,还来见王孝子。由这一点证明:菩提达摩死后几百年,有人在印度见到菩提达摩,和方辩说传授衣钵的情形,这是很平常的,不足为奇的。
※
※
※
“师乃出示,次问:上人攻何事业”:六祖大师就把衣钵拿出来给他看。看了之后,又问这个和尚说:“上人,您是传什么、做什么事情的?”上人,就是上座,也就是师父的意思。
“曰:善塑”:塑,就是造佛像;用石膏,或者用木头,或者用泥,或者用香灰,来塑佛像。“师正色曰”:六祖大师就很严肃地对他说,“汝试塑看”:你试试塑一个,我来看一看。“辩罔措”:方辩听六祖大师这样说,他当时好像无所措手似的,就也没有什么答复。
“过数日”:过了好几天,“塑就真相”:他塑成一个六祖大师的真像,“可高七寸”:大约有七寸高,“曲尽其妙”:塑得鼻子、眼睛、耳朵、面孔,和六祖大师一样。曲尽其妙,就是很微细的地方,他也做得很清楚,非常妙好。“师笑曰”:六祖大师一看他做成自己本像,笑着说,“汝只解塑性”:你只会塑性,“不解佛性”:你不明白佛性。“师舒手摩方辩顶”:六祖大师伸出来手,摩方辩头顶,“曰:永为人天福田”:说你永远都要做和尚,你不要不出家,生生世世,都要做人天的福田。“师仍以衣酬之”:六祖大师,又送给他一件衣,来谢谢塑像的方辩和尚。
“辩取衣分为三”:方辩接受衣之后,把衣分成三份。“一披塑像”:一份就披在塑像上,“一自留”:一份自己留着做纪念。“一用棕裹,瘗地中”:一份用棕树叶子把它包好。裹,就是包裹好了;瘗地中,就是把它埋到地里。“誓曰”:他就发誓,说“后得此衣,乃吾出世”:说将来要是得到衣的时候,就是我再来到这个世界上,“住持于此”:我在这个庙上来做方丈、做住持,我“重建殿宇”:再把殿宇重新造一造。
这是注解。在“宋嘉佑八年”的时候,“有僧惟先”:有个僧人叫惟先,“修殿掘地得衣”:修造殿堂的时候,挖地,得到衣,“如新”:好像新的一样。“像在高泉寺”:六祖塑像,现在在高泉寺,“祈祷辄应”:有人去祈祷,就很灵验的。
卧轮有伎俩 能断百思想
对境心不起 菩提日日长
惠能没伎俩 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 菩提作么长
“有僧举卧轮禅师偈曰”:举,念诵。有一个和尚,也不知叫什么名字?经上也没有写他的名字,或者是个无名的和尚,或者是不好名的和尚,就单单有这么一个和尚。他就念诵卧轮禅师的偈颂;卧轮是个以前和尚的名字。说,“卧轮有伎俩”:说卧轮有一种本领;有什么本领呢?“能断百思想”:能把百种的思想都断了,不生思想。可是有“能断百思想”,已经就落了第二、第三,不是第一义谛了。“对境心不起”:对着什么境界,心里都不起念。“菩提日日长”:他的菩提,一天比一天长得高,一天比一天长得大。
“师闻之曰”:六祖大师听到就说,“此偈未明心地”:这个偈颂,并没有明白真正的心地法门。为什么呢?“若依而行之”:你若依着修行,“是加系缚”:就自己把自己绑上了。“因示一偈曰”:六祖大师也说了一首偈颂,说,“惠能没伎俩”:惠能我啊!什么本事也没有,“不断百思想”:我不须要断百思想,连“断百思想”的念头都没有了。“对境心数起”:什么境界来了,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所以随便它兴,随便它起。“菩提作么长”:我也不管菩提长不长,不管菩提是怎么样子。这就像他前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道理,是一样的。你根本就是清净的,又何必去拂拭呢?这个偈颂和前边的偈颂,是一样的。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