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文字摄影
秦淮桑
南宋陆游《游山西村》诗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乡野民风淳朴,农家腊酒新熟,鸡豚腴美,用以待客,也不失体面。眼前山水迢递,令人疑心无路可走,谁料转过花荫柳影又见一座村庄。随着春社渐近,箫鼓声喧,热闹欢庆,人们衣冠简朴,言笑晏晏。此后若还能乘月闲游,拄杖叩门亦是一种清趣。
全诗恬然宁静,充溢着一种朴素、欢悦之情,读来心里也觉得喜欢,仿佛人生无论遭受什么,转过重重迷障之后,都能于那柳暗花明处迎来又一村。这样一想,便觉得纵使行程中山迷水障也不要紧,大可抱着游山玩水的态度慢慢赏玩,反正迟早会到达豁然开朗之境。
读此诗,爱极“又一村”三字,因其隐隐透出一种诗意,又有恬淡质朴的乡野情愫在里边。
假若篱园以此为名,那真是好。小园树下当设石桌石凳,铺大大小小形态不一的河石做小径,石缝间见缝插针般长着幽幽细草与青苔。河石小径蜿蜒曲折,两旁栽植玉簪萱草鸢尾和花菖蒲,都是花叶秀美可观的草本植物。园中阴凉处一丛翠竹搭配着几株芭蕉,阳光丰沛的地方桃李间植春樱海棠,二三月赏花,花落了赏叶,果熟了食果。篱边撒一把茑萝花籽和牵牛花籽,任它们肆意生长,愿意牵牵缠缠就牵牵缠缠,愿意袅袅娜娜就袅袅娜娜。此外还有*白菊花数丛,南天竺几本,腊梅与梅花也是必不可少,如此,清秋东篱采菊,南山望悠,冬日则邀二三好友围炉闲话,饮茶赏花,该是何等快哉适意!
到老来,如若攒得银子,不必再为俗务奔忙,那就选一处山水清嘉之所定居,买地布置这样的小园,园门用木条扎成,门额悬挂木匾,上书“又一村”,隶书,取其朴拙意。
住所距离小园不宜过远,邻近最好,或者,走路半盏茶的时间能到。屋里窗明几净,杂书不必多放,案头只留几本唐诗宋词明清小品文,平日随手拿起一本,翻到哪页读哪页。笔亦不必多,一支“耕云”写小楷,一支“向晚”写汉隶,足矣。
于此安度晚年,莳花种菜,每日行散乐游,坐看云舒卷,静听水流深,世事不理,萧闲自在,可了此生夙愿。
春日去留园,微雨,淅淅沥沥,绵绵不绝,一个人打了伞在雨里,游园,看花,缓步走进古时庭院,幽静、典雅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顿生“车马不到处,城市亦山林”之感。
园中水仙、山茶、玉兰恰逢其时,或暗香幽沁,或繁复如锦,或玉洁无尘,映衬着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分外静美。彼时,佳晴喜雨快雪亭前梅花迟暮,砌下落花堆积,狼藉残红。五峰仙馆外海棠稚红可爱,一枚花蕾噙住一颗水珠,欲落未落,看得人心怦怦,喜欢得无以言表。馆内幽暗,点了灯笼,门窗寂寂,火光微微,恰似古时的光线,幽静迷离。
从五峰仙馆经揖峰轩过林泉耆硕之馆,再到冠云峰小院,可谓是庭院错落,疏密得宜,随后穿过曲折小径,见一处圆形门洞,砖额书“又一村”三字,着实令人欣喜。
查阅资料得知,“又一村”三字乃盛康旧迹,原指“花好月圆人寿轩”、“少风波处便为家”、“亦吾庐”一带,后开辟西部,内植桃杏,列菜畦,搭豆架,一派山水田园风光,颇得放翁诗“柳暗花明又一村”趣味。
今此处辟做盆景园,田园风味尽去,山水幽趣犹存。
又一村门洞外小径蜿蜒,海棠依依,胭脂带雨,虽春到枝头只三两分亦别有韵味。抬脚跨入门洞,先是见花圃中桃杏杂植,杏花清凌凌开了一树,有风吹过无风吹过,都落花如雨,素美动人心。树下绣墩草蓬蓬,青绿纤美,满目春意。彼时,杏花微雨,熏风拂面,自有说不尽的畅意抒情。
转过小花圃,沿石铺小径徐行,欣赏苏派盆景,榆木、*杨、黑松、刺柏、雀梅等树桩盆景各有姿态,盘根错节的也有,横斜逸出的也有,清韵洒落的也有,凝重苍然的也有,无不透出一份苍老天真的勃勃生趣。
又有山石盆景,旱石搭配形态苍古的老树桩虽说也很有看头,但同水石盆景相比到底少了些灵气。所谓“水无山不转”、“山无水不活”,又一村西北部水石组景巧夺天工,几组斧劈石高低错落,主次分明,石上苍松翠柏,蔚然绿映,点睛处在于一泓清池环流,山石松柏,静影沉璧,是峭拔中见深秀,深秀中见幽远,幽远里透出清致来,大有南宋马远山水画意。
雨中伫立良久,看水,看石,看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人皆言留园冠云峰奇绝,我独爱又一村水石秀美。
[文字已获作者授权,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白音格力新书《墨戏》签名版白音读美
墨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