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水圈系列,王浩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好吗 http://m.39.net/pf/a_4513684.html
■引言记录当代山水画坛优秀学术个案呈现当代山水画坛多元学术视角

王浩年生于山东日照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于丘挺、刘荣教授现工作学习于北京

王浩题字:山水圈

王浩园林十二景图己亥春,遊姑蘇園林,寫稿三十余。回京後,網羅山石林泉,重新布置,以林泉之心臨之,累積園林二十景圖,下列園林十二景。以求化物於心,應之於手,若不經意,自成丘壑,遇物而懷興。现在翻转你的手机,体验不一样的阅读

▼十二景图·之一

浴鷗一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二

浴鷗二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三

浴鷗三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四

抱綠灣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五

遁窟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六

面壁亭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七

滄浪亭一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八

沧浪亭二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九

耦園一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十

耦園二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十一

藝圃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十二景图·之十二

環秀山莊

82cmx34cm

纸本水墨

园林十二景图作品释文

作品一《浴鷗一》

藝圃,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原名醉穎堂,後改為藥圃,清初易名敬亭山房,又名藝圃,現隱於蘇州姑蘇文衙弄深巷之中。

浴鷗,更是偏居藝圃西南一隅,由高牆相圍合,與園中相隔,園中小園。雖有高牆相隔,卻有三處月洞門與小園外相連,閉而不塞,景致各异。其北洞門聯絡與園西南浴鷗池畔及長廊,入園有石板橫亙池面,猶臨波踏水。由洞門可見盤曲掩映斷續之勝,似隔非隔,愈顯清幽靜謐、自得之意。

己亥春三月遊浴鷗王浩後記。作品二《浴鷗二》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异之。複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此處月洞門,於浴鷗最南處,猶寫桃源仙境,異曲同工之妙。門前眾星捧月,方寸之間便見飛鴻,門後通向藝圃假山,景致各异。經蹬道,可見三面白牆,牆前土山栽石,峰巒嶙峋,又有奇松、南天竹、爬山虎、藤蘿,與之相掩映,咫尺山林,仿佛自然山水之一角一片。如行真山探幽,又豁然開朗。

己亥秋王浩又記。作品三《浴鷗三》

浴鷗,實為書齋小院。院西側有芹廬別院,“芹廬”寓意有才學之士、有德者之居,是園主薑氏讀書的場所。東側則溪水蜿蜒,曲折幽深,兩岸湖石凹凸變化,高低起伏;石橋、蹬道錯落其中,經深谷往上,有洞門隱於古木藤蘿之間,從口入,需俯首,才通人,與其後假山相連,此浴鷗第三處月洞門;片片睡蓮點綴溪水間,小院愈添清幽韻致。

李漁在《閑情偶記》中說:“幽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與木石為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謂無聊之極思也。”

誠如此也,王浩又記。作品四《抱綠灣》

“一泓澄綠,兩峽嶄岩,浸雲壑水邊春水;石磴飛梁,寒泉幽谷,似鈷姆潭西小潭。”系怡園西北抱綠灣,是園主顧文彬以此與柳宗元被貶永州時遊西山得鈷姆潭西小潭相聯,與之相比擬。

抱綠灣形似彎月,空間雖逼仄,節奏、意境卻與園中池者不同。周邊假山突兀,石徑隱隱,花竹叢深,曲岸綿延,野趣橫生。山色石態,花容樹貌,天光雲影,皓月浮金,無不可映之于水,變幻不定,可望而不可及也。作品五《遁窟》

“梅花聽事之西,鑿環於垣,曰遁窟。”此處即怡園碧梧棲鳳榭北小院,窟由雲牆相圍合,圍牆上有月洞門,朝西額為“遁窟”,反面則是“窈窕”。

窟不甚大,避於西南一角,頗幽邃,名“遁窟”,取隱藏遁跡之意。“窈窕”則欲借雲牆行雲流水之美,波峰與波谷交替、蜿蜒盤旋;牆前置有疊石花壇,臺上遍植銀微、花卉,綠滿雲宵;牆後傍有鳳尾竹、枯柏、梧桐、山茶,稠疊掩映。高低起伏,上下錯落,窈窕、幽靜之境愈顯。作品六《面壁亭》“世之篤論,謂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遊者,有可居者。”可望者,由一門一窗可望,依檻憑欄可望,亭臺樓閣亦可望。有如“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山翠萬重當檻生”,“賴有高樓能聚遠”,“隔窗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人鏡中”。望,也意味著視覺空間之轉換。怡園面壁亭,憑鏡借景,由鏡可望。其亭坐南朝北,北側假山石壁隔水與之相逼近,亭中南側石壁設有壁鏡,對岸湖石洞天、奇峰倒影、古木修竹,一一映入鏡中。園主顧文彬在《望江南》中記有面壁亭“隔池峰入鏡屏青,人在畫中行。”由鏡觀望,無中生有,趣味油然而生。作品七《滄浪亭一》

過葑溪,經平橋,入滄浪亭北門。一入園,即可仰見湖石羅列,峰巒如屏,古木參天,劈面而來,似真山野林。

“真山水之川穀,遠望之以取其勢。”其山體東西縱橫,借坡體高低而曲折起伏,依山脈走勢而蜿蜒連綿。又可“近看之以取其質”,山脚黃石護坡,取其渾厚闊大;山腰點石成峰,玲瓏巧立;山頂古木怪藤,蒼崖隱現。下豐而上秀。

又所謂“山形步步移”、“面面看”,“山正面如此,側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山中幽谷密林,山中有洞,洞中有井,洞腹蹬道,上下往復,每看每异。作品八《滄浪亭二》

滄浪亭,傳為吳越國中吳軍節度使孫承佑之舊池館。北宋慶曆四年,蘇子美流寓蘇州,以四萬錢購得此園,取名滄浪亭,並作《滄浪亭記》。

記中曰滄浪亭“東顧草樹鬱然,崇阜廣水”,“三面向水”,以水而取勝。故而蘇氏嘗“榜小舟幅巾以往,至則灑然忘其歸”;時而又“觴而浩歌,踞而仰嘯,野老不至,魚鳥共樂”;以“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來安放身心於山水間,安於沖曠,不與眾驅。

此處即為千古滄浪之水涯,昔年印象與眼前之景互相交錯。因葑溪之水,瀠回曲折,層軒面水,老樹經霜,綠波粼粼,遊魚穿梭。思古尋幽,無過於此。作品九《耦園一》

經耦園紉蘭室北門,可入西部花園。一入園便仰見雲山如屏,古木參天,猶如簾幕堆烟。山中有洞壑,坡中有蹬道,山頂有平臺。時而山攔蹬道,欲斷還連峰頂路;時而雲斷山腰,雲卷雲舒夢幻中;露而未露,如群山抱雲,半掩遮面。近觀山脚有洞門二處,皆半掩。從口入,可潜行穀底,可迂回盤旋,經蹬道又可登峰憑跳,疑似真山。

古人善露者未始不藏也。王浩。作品十《耦園二》沈氏耦園,織簾老屋前,置有月臺,台前設有湖石花壇。湖石顧盼,樹木遮掩,群山與廊宇和鳴,比翼齊飛,曲終餘韻未已。又有曲路通幽,獨得悠悠自然之天地。織簾老屋是沈氏夫婦織讀之所,猶遊山林深處之間。王浩。作品十一《藝圃》

計成《園冶?相地》中記有“市井不可園也;如園之,必向幽偏可築,鄰雖近俗,門掩無嘩。開徑逶迤,竹木遙飛疊雉。”

藝圃地處曲折隱蔽夾巷之中,入口妙處,經三折方可漸入佳境。先是由高牆所界,曲徑相引,空間逐步過渡,漸與外界相隔,一洗胸中塵俗。夾道轉角處又有湖石、古藤、花草高低佈置,粉牆斑駁陸離,徙以濾下之日光,而忽明忽暗,行走其間,尤增意外趣味。作品十二《環秀山莊》

環秀山莊,五代廣陵王錢氏金穀園故址,現隱於蘇州刺繡博物館院內。以湖石假山馳名,出自疊石名家戈裕良之手。

山體多由小塊湖石依勢落成,千筆萬筆,如小筆作大畫。主山千岩萬塹,氣勢磅礴,猶觀範寬《溪山行旅》。客山箕踞西北,婉轉多姿,隔水與之遙相呼應。自問泉亭往北,西折可橫貫崖谷,前山危岩峭壁,有曰“飛雪”。沿溪行,經石道,穿石洞,渡飛梁,可至山后。自山后窺山前,鐘乳垂垂,雲崖幽谷,蒼淵溪澗,並傍有馬遠式勁松斜出於絕壁之外,自然天趣,得真山之妙。

山水圈

山水圈,是对于当代山水画学术价值的一个界定范畴,该价值的界定立足于当代山水画发展走向的论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下国际大文化之间的多维思考,不拘泥于某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创作理念一端倾向,而以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观照与倡导一切具有学术新生命空间的以及能够渗透出当代审美走向与高贵品质的多元艺术形式与学术个案。

本年度,由研山会推出的“山水圈学术专辑”,是作为“山水圈”远程学术计划的创设发端,本计划将秉持包容、开放与严谨的学术态度,持续挖掘、整理与呈现当代艺术家们在山水画创研领域的最新成果,并面向全国公开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一、征稿对象:山水画家

二、征稿要求:高品质、学术性

三、资料要求:

1、个人高清照片1张

2、字以内简历一份

3、与山水画创研究相关的自撰文章一篇(若有)

4、山水画作品图片10至15张(图片要求清晰,JPEG格式,备注作品名称、尺寸、材质、年代,并请自行处理为3M以内)

5、个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