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南名园冠豫园和明代士人生活行走回顾 [复制链接]

1#

10月的行走是从园林感受明代士人生活。行走前一天晚上,全体讲坛同学已经从“理论”上学习了应该如何观赏园林,那么这一次在上海市中心的“城市山林”豫园的行走,就是一次“实践”。

整体行走分三大板块:集体的引领欣赏、分组实践和总结。

01

引领欣赏

豫园的历史其实很复杂,不能完全说是体现了明朝文人生活的园林,因为虽然始建于明代潘允端,但后来潘家家道败落,园子荒芜,直到清朝才被同业会所重新发现、分割重修,后来又历经战乱,直到49年后的两次大修……

在引领欣赏的过程中,主要是把园林欣赏的基本方法带领大家实践一遍,去真实体会什么是疏密有致、动静结合、俯仰有别,去看匾联题名所揭示出的时空和意象,在穿行中回眸或驻足讨论……

张稼铭

我本人是非常喜欢旅游的,但是几乎没有“转身,抬头”过,并且因为我们家更喜欢休闲旅游,因此每次旅游前,几乎不怎么查询每个景点的典故,最多就是听游览器或者旁边的介绍,这次跟万老师一起,才发现了原来这一草一木中,竟有那么多典故。

石乐珩

豫园的美在于不对称,不规整。正是这种蜿蜒曲折的美,使得豫园变得独一无二。跨过门槛,映入眼帘的便是“三穗堂”。开始我也纳闷:这里没有麦穗,为何叫三穗堂呢?马上,老师就解答了我的问题:原来三穗堂原本叫乐寿堂,是园林建造者建给父亲的。后来,商业人士买下了这块园林,在这里讨论豆米生意。楼道有鹿和大象的图案,也是长寿的意思。这些小细节,是我们平时自己在观赏园林时容易忽略的,行走启发了我的思考,让事物不只局限于当下,而是要分析它的历史和背后的原因。

周欣悦

我对于“城市山林”的印象比较深,因为潘允端当时就是为了放松自我而建造的,所以是“城市山林”。而我们不也正是这样吗?在一个生活节奏很快的城市抽出几个小时,放慢脚步去品味城市中的“山林”,去放松自我。

徐紫樱

这次行走注重的是豫园整体的建筑风格以及每个细节之间微妙的联系。建筑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刚开始,万总带领我们一起参观的两处园林,仰山堂后的假山真的很宏伟,尤其其用*石砌成,真的在一个很小的空间里面进行了一种视觉上的诱导,真的有扩大了其面积的感觉,并且整整齐齐的*石起到了墙一样的直线图案,与水,阳光等柔和的东西揉杂在一起,造就了一种非常微妙的平衡。这里插一句,为什么我会对这处景致如此惊叹,在于之前我曾游走过多个江南的私家园林,包括苏州的拙*园,南翔的古渏圆等等,他们所呈现出来的小桥流水,幽静雅致的柔和之景与仰山堂之景在我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赵秉心

走进豫园后有一个长长的回廊,那条回廊的中间有一堵墙,上面有一扇扇形状各异的窗户。樊老师让我们注意观察这里的设计,我觉得这个设计还是非常精妙的。可以给人一种“景外有景”的感觉,增添了层次感,还多了几分情趣,这是我在其他园林里所感受不到的一种特殊的美,让我久久回味在那段奇妙的感觉里。

02

分组活动

分组时,大家需要完成集体任务和个人任务。每组同学要根据前面引导如何欣赏园林的方法,寻找该景区最具特色的三个地方(需要涵盖:一处匾额楹联,一处建筑物,一处山石花木),随后需要带领全体同学进行游览。每位同学则需要寻找“你的角度”,拍摄一张摄影作品,然后需要起一个标题(最后,也请大家来为同学的摄影作品投票吧!)。

汪佳怡

说真的,我是真的佩服豫园的建造者和负责重修者,豫园有很多小细节,可是就是这些小细节体现了当时文人的生活、雅致等。比如在内院里看见的一块地,大约一平米,却只在左上角种了三根南天竹,洞门修成葫芦形,当时我们观赏的时候,阳光正好倒出了斑斑驳驳的南天竹的倒影,非常好看。

王婕菲

走过长廊的时候在构思自己的摄影作品,思考怎么才能真正拍出园林一草一木的生命力和灵*,以及它背后的静谧和归隐之思。最终拍下了云雾缭绕的石山和遮掩的柳树,其实自己还是被景色所吸引,离真正理解什么样的精致才能真正代表园林可能还要很长时间。后来想想,起的名字“坐看云起时”也不是很合适,毕竟这里不是“水穷处”,但还没想出什么更好的名字。

03

总结

在各组带领大家解读了各自组的重点景致后,樊老师和万老师一起做了本次行走的总结。而总结的核心人物是陈从周,他八十年代接受修建豫园任务时,豫园的状况:面目全非,而陈从周当时又面临丧妻丧子的悲痛,他为何要接下这个任务呢?有一种责任感驱使——要恢复豫园明代的样貌。豫园后来同业会所进入,周围成为商业集聚地,园林诞生的那种文人对于退隐生活、对于生活的艺术的追求不再……而且,陈从周接续豫园为何如此之难?因为文脉的断裂,计成说,“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园子的品格在于“主人”的精神品格和审美。豫园是明代的园林吗?是,也不是。但也要看到,很多人努力恢复曾经的生活方式、文人心境和精神。而陈从周,则可谓是孤独而不被理解的最后的传统文人……

应逸翎

我得知戏台是陈从周老先生从其他地方搬来。在这里充实园林意境地的,忽然对他万分佩服。既能让名人雅士游园赏情,又能让凡夫俗子对园林啧啧赞叹,不愧是园林的建筑大师,而且他是在几乎是一片废墟的建筑上设计出来当今的豫园。在当时社会对园林极不重视的情况下努力地保护园林,他如同一轮新升的太阳,驱散了园林艺术生涯的灰暗。在老师的介绍下,我再一次看那山,那水,那亭,那“玉玲珑”时,我突然感受到了不同的意义,这是几代人的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从潘允端到陈从周,到我们这一代人。虽然园林艺术时而会进入黑暗期。一定会有热爱他们的人。他们会欣赏园林的美。保护园林的美,用自己的一生去成就园林美。

缪欣宜

樊老师讲到了陈从周先生的故事。当时修复豫园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或者说所有人都认为修复豫园是没有意义的事情。陈从周先生却接下了这一重任,把将近废墟的豫园又重建了起来。当时陈从周先生妻子去世,儿子在美国又被杀害,他肩上是顶着多大的重担,还能把豫园修复的如此精美。

王婕菲

或许陈从周先生修缮的不仅仅是一座园林了,而是包含他对艺术的理解、对文化的理解,是对美的再造。甚至看他的眉目之间也有一种雅致的美,大约是后半生都在于园林为伴吧。他很渴望要把园林文化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渴望把明代文人的生活再现给世人。只是这一路,游人都在拍照,步履匆匆,吵吵闹闹,不知有多少人能理解游览园林真正的意义,又有多少人能欣赏园林之美呢。

徐紫樱

有一些小小的不同意见。此次行走中陈老先生被极尽夸赞,我不否认他对于园林作出的贡献,但我觉得他的现代性或者是个人风格非常明显。当时进入陈老重建的那片园子时,我就感觉此区与他区明显不同,陈老在建筑中多使用矮景,大小错落有致,他用一个大景先平铺,在利用矮的桥(线条)来做一个切割和阻挡,再在一隅放一处点睛之笔,也就是主要在平面上做文章。我之所以感觉这么明显可能是因为这个景区以水为主体,没有主楼。

这里,我想要插一句,因为其实在引导此次行走的时候,我对于陈从周的理解也比较“表面”,是回来以后,樊老师又给我讲了一个多小时的课,教我如何运用文本来深入“人物”内心,如何通过文本和景致的结合激发思考和推论,如何从眼前的景入手挖掘精神内涵……我投入行后的阅读,仔细重读了潘允端的《豫园记》和陈从周的《重修豫园东记》,读了陈从周的传记和散文,重新去理解两代“主人”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做了一个“进阶版”教案,因为暂时也并不会实施,后面也将择取其中的片段,在公号发布。当时在行走现场,其实这些内容我也还没有完全感受到,也就没法传递出来,而对于从周先生的续接,必须是要在对于“精神内核”的把握上去真正感受和理解的。

——乱入的万老师

洪奕

在行走的最后,万老师特别提到在行走结束后,可以再抽空来一趟豫园,通过自己学到的知识,再把豫园整个化的浏览一遍,而不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的这样一种方式看豫园,会漏掉许多景物。

大家可以欣赏一下各位同学的摄影作品,请为你最喜欢的作品投上一票吧!

学生摄影作品展示

1.落晖处

2.斑驳小景

3.九龙之溪

4.屋檐上的园林

5.通幽

6.空冷的国粹

7.磴道纡曲

8.流觞曲水

9.空鹊桥

10.船在人去

11.平波楼

12.游龙盘桓

13.石掩堂前树

14.松下之音

15.褪色的记忆

16.玲珑奇石

17.玲珑映景

18.鱼乐曲河

19.春暖鸭知

20.翠流垂柳

21.九曲桥

22.涵下游鱼

23.坐看云起时

24.与鱼同乐

25.沁芳池

排版|王欣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