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花传统插花冬春花宜梅花与腊梅 [复制链接]

1#

冬季、初春时节,盛开的花卉比较缺乏,往往使得插花人为难,传统插花也注意到这一点。袁宏道《瓶史》中,有《花目》一节,指出九种四季常用的花材:“入春为梅,为海棠;夏为牡丹,为芍药,为石榴;秋为木樨,为莲、菊;冬为蜡梅。”其中梅花与腊梅花正是冬春之季最重要的插花用花。在《使令》一节中,又说到梅花、蜡梅作为主花,与使令花相配:“梅花以迎春、瑞香、山茶为婢......蜡梅以水仙为婢。”即梅花主要配以迎春、瑞香、山茶,蜡梅主要配以水仙。当然,在传统中,梅花与蜡梅的配花不限于此,而是很丰富的。

梅花大家都很熟悉,是我国传统名花,早在几千年前就有栽培。《诗经》里说“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它的枝条属于木本枝,曲折、瘦削,很有画意;花朵清雅,暗香幽幽,开放于冬末春初,大雪纷飞之时,象征高洁、傲雪的品格,又象征春讯。

袁宏道以梅花插瓶,所喜爱的也就是梅枝传达的高华、苍古韵致。他的《和东坡梅花诗韵为花解嘲复以自解云耳》之诗句说:“宋砚蜀纸李廷珪,折枝貌得花韵老。荣枯开落等一观,自觉与花非草草。”应该使用宋代砚台、蜀地好纸、李廷珪墨,来画出梅花古韵,观看其荣枯、开落,便有所思。插花也自然不会例外。

《瓶史》说的梅花与山茶相配,确实是经典组合。梅枝的细瘦线条,与团状的山茶花相衬,洁白梅花与大红山茶花色相衬,或红梅花与白山茶相衬,无论在造型、色彩上效果都是很好的。明代画家陈洪绶的《女仙图》,女仙身边就画着一位侍女,手举铜瓶,瓶插蟠曲奇古的白梅花枝、大红山茶。花型显得稳重而流溢出灵气。

梅花与同样耐寒的松树、竹子并称岁寒三友。在绘画、插花、盆景中常用。

早在宋代,诗人张元干就有《岁寒三友图》诗:“苍官森古鬣,此君挺刚节。中有调鼎姿,独立傲霜雪。”第一、二句指松、竹,“调鼎姿”即梅花。可见岁寒三友说法由来已久。南宋赵孟坚作水墨画《岁寒三友图》,三友枝干交错,松枝挺拔,竹叶飘洒,梅花枝曲折,朵朵圆花含馨,高品俨然。

三友插于瓶内,是常见的。清末一幅岁寒三友图,就是佳作,在一只大铜缶中有松竹梅枝干组合,穿插,别具刚劲风姿,而以梅花枝最为醒目,作为主花。在插花之中,梅枝的线条是插花人一致要注意表达的。

梅花、山茶、水仙花,这三者有时也被称作“岁寒三友”,这种说法比较少见,但在插花创作中也有运用。

腊梅是腊梅科腊梅属的植物,虽然与梅花不同科属,但人们也常把它与梅花并称。它枝梢坚硬,花色金*,犹如蜂蜡,又在腊月盛开,所以也叫蜡梅、腊梅。它有馥郁幽香,令人喜悦。

宋代诗人杨万里《腊梅》诗赞美它为“国香”:“天向梅梢别出奇,国香未许世人知。殷勤滴蜡缄封印,却被霜风折一枝。”袁宏道《小竹林蜡梅盛开兼赠主人》以诗赞那盛开在夜月湖边的腊梅花,其香比水沉香还美好,泛满湖波;它的枝干瘦削如梅,色彩如金桂花,如同月下的高逸真人,如同烟霭里的仙女;主人必是无俗事拖累,此花也那么清逸孤高:

“顿觉水沉粗,幽香袭一湖。

瘦枝梅韵格,鲜蕊桂肌肤。

月下高真梦,烟中静女图。

主人无俗累,花性也清孤。”

袁宏道也爱蜡梅,把它与白瓣金蕊的水仙花相衬,芳香清雅,并在《瓶史》里加以记载。

但这种搭配不是袁宏道的发明,而是插花常用的组合。早在宋代,范成大就有《瓶花》诗咏:“水仙携蜡梅,来作散花雨。但惊醉梦醒,不辨香来处。”在色彩上,水仙白瓣*心,与蜡梅金色花一起,点点金色缀满眼前,真如散花雨。腊梅清香与水仙洁净之香糅合、浮动,也足清心、惊醒醉梦。

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书里记载“床令生花”,在床畔放置瓶花、香炉,以嗅香入梦,也是把腊梅作为香源:“白昼闻香,其香仅在口鼻;*昏嗅味,其味真入梦*。法于床帐之内先设托板,以为坐花之具,而托板又勿露板形,妙在鼻受花香,俨然身眠树下……为小柱二根,暗钉床后,而以帐悬其外,托板不可太大,长止尺许,宽可数寸,其下又用小木数段,制为三角架子,用极细之钉,隔帐钉于柱上,而后以板架之,务使极固……凡得名花异卉,可作清供者,日则与之同堂,夜则携之共寝。”有一次,他把瓶插腊梅放在床畔托板上,晨日半梦半醒时,闻腊梅香,“咽喉齿颊尽带幽芬,似从脏腑中出,不觉身轻欲举,谓此身必不复在人间世矣”。真是飘然欲仙。

清末画家任伯年,绘有水仙腊梅图,以写意笔法画出花的形态,笔致飞洒。腊梅灿*,水仙花盛开,衬在一起,恰是符合范成大和袁宏道记载的。

腊梅花,常用来与殷红的南天竹果(也叫天竺)相衬,金红之色甚美。

民国时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就载,南京人喜欢把它们作为年节装饰:“岁朝清供,多插天竺、腊梅于瓶。取天腊之义也。”

清代女画家陈书的工笔画作《岁朝丽景图》,画着大缸内插有金色腊梅枝、红灿灿的南天竹果,还有水仙、山茶花层簇,宛如山林景致,缸外还有百合、柿子与如意象征百事如意,既清雅又甚喜庆。

转自:东方撒艺插花艺术培训作者:大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