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竹产业综述丨一根竹撑起三产融合 [复制链接]

1#

一览浩瀚无垠的竹韵美景,山风吹过,竹涛阵阵,碧波涟漪。
  贵州地处世界竹类植物分布的中心范围内,属中国长江—南岭散生竹、丛生竹、混生竹区,竹类种质资源较为丰富。全省竹林面居全国范围第九位,全省竹资源重点集中在遵义市、铜仁市和黔东南州。
  今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将竹作为省领导领衔发展的12个特色优势产业之一,以加快竹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我省根据资源分布、产业基础、市场潜力和交通条件,着力打造赤水河、清水江、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山两水”四大竹产业带,创新构建了“”竹产业链发展模式,助推农村产业革命竹产业发展。
  数据显示,年前三季度,贵州省竹林总面积约万亩,竹产业产值约61.亿元。贵州省竹产业一产产值约为9.亿元,二产产值约13.亿元,三产产值约为38.亿元。
  以竹为食、以竹造物、以竹兴旅……在“吃干”、“榨净”纤纤细竹中,让贵州丰富的竹类资源不断朝着效益化转变,成为贵州基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关键和地方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劲动力。
  以竹造食传佳话
  每逢秋季,竹笋破土而出之时,桐梓县笋农娄义勇就会背上背篓,拿着砍刀来到海拔米的狮溪镇“竹海”之中,在选择合适的目标后,上前用脚侧边轻轻地一抵“啪”,竹笋便与竹根脱离。
  “我承包的团山坝笋山有余亩,经过这一季的采收,能收获竹笋多斤,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近日,笋农娄义勇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心地说。
  今年以来,遵义市桐梓县供销合作社与盒马鲜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大娄山中的方竹笋24小时内从产地到达全国餐桌,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成都等10个城市的市民吃到了贵州最新鲜的方竹笋。
  因竹而生的桐梓县的竹产品、竹笋食品企业,更是变着花样在产品上推陈出新,把优质的竹产品漂洋过海卖到了海外市场,赢得了丰厚的效益。
  “我们公司在全国20个城市设有34家经销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将笋产品销售到全国,甚至飘扬过海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地方,年,公司加工销售的方竹笋达余吨,产值达多万元。”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高兴地说到。
  年,全省竹笋产量为14.59万吨,其中遵义市产量最高,达到13.1万吨,占全省产笋量的89.79%。遵义市竹笋主要由赤水市生产的毛竹笋、合江方竹笋、其他种类竹笋以及桐梓等县(区)生产的金佛山方竹笋组成。
  “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桐梓县是大娄山地区自然分布方竹笋的中心,现有方竹林80多万亩,年产方竹笋3.5万吨。目前,全县20万农民每年仅采笋一项,可获得约4.5亿元收入。
  到年,桐梓将打造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实现“山山有竹,四季有笋”。同时,通过低产林改造,实现高产示范方竹林10万亩,全县方竹笋产量达到5万吨。
  以竹造物日日新
  入冬以来,暖暖阳光下,徐徐清风来,万亩竹海,碧波荡漾,如诗如画,令人神往。赤水市作为“中国十大竹乡”,全市竹林面积已达.8万亩,正是这资源禀赋的生态优势,为赤水带来了“有中生优”天地宽的无限可能。
  “从单纯的纸浆板到成品纸加工的全链条发展,每吨产值从元提高到现在的元,每天我们收购竹原料吨以上,今年,支付竹原料款6.5亿元,赤水20万名竹农每年人均增收元以上,成为巩固赤水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贵州赤天化纸业负责人王宏伟介绍。
  “先是选择好的原材料慈竹,然后是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说起竹编工艺,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杨昌芹兴致勃勃介绍到。
  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年,仅有30多人的小企业,就创造了多万元人民币的产值,她还开办起了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目前培训人次已超过次。赤水目前从事竹编的手艺人已超过0人,
  咬定“竹山”不放松。赤水市从卖原竹到卖竹制品、竹商品,赤水竹子“变身”让31万人民过上富“竹”生活,实现了“一棵竹子富一座城”,走出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绿色脱贫之路。
  截至目前,全省拥有以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从地域分布来看,全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赤水市。该市培育各类竹类加工企业家,规模以上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林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5家,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1家,超万元企业10家。
  20多万赤水竹农靠出售竹原料和竹笋年均增收元以上,通过伐竹劳务、运输竹原料、进企务工等方式,近3万贫困群众实现产业脱贫。
  以竹兴旅促增收
  连绵翠竹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新,为长江上游筑起了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年,赤水市创造性地把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变为“退耕造竹”工程,年均造竹超过8万亩。于是有了今天一望无垠的竹海,森林覆盖率达82.85%。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含量达1.6万个,年,赤水丹霞与湖南崀山等6大著名丹霞地貌景区组合为“中国丹霞”,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
  “今年国庆节的生意很不错,因为笋子、辣椒面等原生态的山货来都是自于山上,所以游客非常喜欢。我们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赤水市丙安镇古景社区居民黄义群乐呵呵地说。
  全省依托竹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主要集中在遵义市,其中又以赤水市最为突出。
  据统计,年全市接待游客万余人次,其中森林旅游接待游客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亿元,其中,竹林生态综合旅游收益达43亿元。7万赤水人民“走上竹旅路、吃上竹旅饭、发上竹旅财”。赤水旅游成为贵州省山地旅游“井喷式”增长的一面旗帜,川渝黔森林旅游首选地。
  以竹兴业遍地花
  赤水河竹产业带以赤水为产业集聚地,将毛竹、慈竹、硬头黄竹等资源,构建起了竹浆纸系列产品生产、竹型材制造、中高端竹家具生产、竹笋深加工、竹高科技产品和竹工艺品打造等加工业为主的产业体系。
  大娄山竹产业带覆盖桐样、绥阳、正安等县区,发展起了金佛山方竹,全力打造食用笋高端品牌,让竹笋走出“深闺”,销往国内外。
  清水江竹产业带包括黎平、从江、格江等县,竹资源以毛竹、慈竹、麻竹等为主,重点开发竹雕、竹编、竹扇等手工艺品和竹筒酒、竹筒饭等特色食品。
  武陵山竹产业带覆盖碧江、江口县等县区,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竹缠绕、竹生物医药、竹活性炭等高科技企业。
  今后3年,全省新造竹林80万亩,预计到年,全省竹林面积将达万亩以上。同时,整合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等项目资金,支持改造竹林万亩,逐步提升现有竹林质量,为提升产业原料基地奠定基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人通过种竹、护竹、用竹、食竹,走出了一条竹产业生态经济增长之路,书写了竹业经济的传奇。
  竹产业在黔州大地上遍地开花,正编织着一副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
  
  数据一:年前三季度,贵州省竹林总面积约万亩,竹产业产值约61.亿元。预计到年,全省竹林面积将达万亩以上,产值达亿元。
  数据二:全省拥有以竹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
  数据三:年1至8月,全省完成新造竹林12.16万亩,改培现有竹林22.51万亩,带动16.7万户农户参与,其中贫困户1.8万户。
  桐梓方竹:挑逗国内外食客味蕾
  位于桐梓县城的桐梓县康利绿色有限公司,远远地,机器声从生产车间那边传来。工人们正站在半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旁,对加工好的笋子产品进行清点和做外包装,一包包的红油竹笋尖食品从他们眼前流动过,四周的平台上堆满了大包小包的笋子、笋尖、笋片食品。
  “这段时间加工的是今年秋天收进来的方竹笋,进入厂区的方竹笋经过保鲜、窖藏、漂洗、分级、水煮、配料等一系列流程,加工成为泡椒味、香辣味、原味的笋子休闲食品。”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向记者介绍到。
  方笋要出山,运输和保鲜是难题。方竹笋常规运输超过2天,就会有变味发酸的情况发生。受制于供应链的影响,以前的桐梓方竹笋大多都是晒制成为笋干进行销售,造成市面上鲜方竹笋非常稀少。
  今年,遵义市桐梓县供销合作社与盒马鲜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让远在贵州大娄山中的方竹笋,通过盒马供应链,可以实现24小时内,鲜笋从产地到达全国餐桌。
  作为桐梓本地方竹笋企业之一的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抓住鲜方竹笋市场巨大的商机,对桐梓方竹笋进行加工提质,将其深加工成为猫山牌保鲜竹笋、笋干、开袋即食的酱腌竹笋等方竹笋一系列产品进行销售,让桐梓方竹笋产品更多元,“鲜”味无穷。
  “我们公司在全国20个城市设有34家经销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销售到全国,甚至飘扬过海到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国,年,公司加工销售的方竹笋达余吨,产值达多万元。”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高兴地说到。
  近年来,桐梓县将方竹笋列为“一县一业”主抓产业,桐梓全县方竹种植面积超过80万亩。到年,桐梓将打造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实现“山山有竹,四季有笋”。同时,通过低产林改造,实现高产示范方竹林10万亩,全县方竹笋产量达到5万吨。
  “随着桐梓方竹规模的不断加大,公司的加工能力还远远跟不上产业的发展需求。为此,我们公司正着手退城进园,计划投资万元新建一个现代化生产加工厂。投入使用后,将年产方竹笋系列产品吨,实现1.2亿元左右的年产值。”桐梓县康利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罗凌云谈起下一步的规划说到。
  “非遗”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玩转指尖艺术编织群众致富梦
  “大家请看我喝水的杯子,看上去是一个很普通的杯子,但它是我和农民走向脱贫的一个工具。”身穿苗族盛装,手里拿着“赤水竹编杯”的全国人大代表杨昌芹,站在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举起手中的杯子向记者自豪地说到。
  90后的苗族姑娘杨昌芹,不仅仅是全国人大代表,还是省级“非遗”赤水竹编的传承人。年级轻轻的她,就创办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她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让赤水市竹编工艺人们,靠着这门手艺脱贫致富。
  杨昌芹出生于一个印江县苗族家庭,7年,17岁的杨昌芹被学校选派到全国十大竹乡之一赤水市,向贵州竹编工艺创始人、贵州省竹编工艺美术大师陈文兰学习竹编技艺,从此扎根竹乡赤水,传承竹编非遗技艺。
  走进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街边一栋三层楼房,外立面由一片片竹子装饰而成,门上方写着“极竹堂,赤水竹编非遗体验中心”,这里就是杨昌芹的工作室和家。
  “先是选择好的原材料慈竹,然后是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把竹片处理成晶莹透明、细如头发的精细竹丝,再精心编织,最后装裱。”说起竹编工艺,杨昌芹兴致勃勃介绍到。
  年,杨昌芹成立了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员工大多都是由当地留守妇女组成,他们靠着学到的竹编手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她还开办起了竹编工艺技术培训班,目前培训人次已超过次。赤水目前从事竹编的手艺人已超过0人,
  “我一个月可以得到多元,在家门口上班的我,务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里”。大同镇民族村村民李锦珍正在编织竹具说到。不仅仅是李锦珍,不会技艺的民族村村民李龙先也靠着在公司煮饭,一个月能得到1元的工资。
  年,仅有30多人小企业,就创造了多万元人民币的产值,杨昌芹还在赤水市景区的接待中心旁新设了两个展示销售厅,并在线上开设淘宝网店,产品销往国内各地及北美、欧洲。
  “竹编不仅仅是非遗文化,也不仅仅是工艺品,更是能够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一项技能、一条途径,我希望更多的群众,用竹编非遗手艺脱贫致富。”杨昌芹谈起下步的规划激动地说到。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王维维

编辑何涛编审杨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