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翁毓衍
《竹*》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一、关于题材:
文人以竹子的生长特征赋予其意蕴,使之成为高尚品格的象征,这种文化意蕴的生成也使竹子成为历代画家所偏爱的题材。文人赞竹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比德系统,即如白居易《养竹记》所言的竹本固、竹性直、竹心空、竹节贞,可以说这一比德系统是在自然界的所有竹类中概括其共有的结构特征上建立的。当这种比德形成典型化后,绘竹时似乎只要满足竹子共有的特征即可,特别是明清以来追求笔墨审美的观念成为主流,更加深了画竹的程式化,故鲜有人过问画中之竹的名目。因此,作为题材而言,“竹子”成为了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
实际上,竹子约多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为禾本科中的竹亚科。《竹*》中所描绘的品种学名为簕竹。《中国植物志》中关于簕竹的植物特征记载:
知不足斋本《竹谱详录》“小枝常短缩为锐利的硬刺,并互相交织而成稠密的刺丛,竿中部和上部各节则为3至数枚簇生,主枝显著较粗长。”考元代李衎所著《竹谱详录》所记“竻竹”一条曰:“竻竹,出广右两江,安南尤多,即刺竹也。南方呼刺为竻。……枝叶喜下垂,自根至梢每枝节间对生二刺,尖杪,弯曲若钩,人家环植以为垣墙。初植数茎作一丛,三五年后枝蔓自相纠缠。”可知《竹谱详录》所记“竻竹”即指簕竹。《竹谱详录》是可考竹题材画谱中唯一一本技法谱与竹类谱录相结合的画谱,如上文所述,只求笔墨程式的风尚使得该谱在明清的翻刻与流传中,多仅截取其技法谱的部分而舍弃竹类谱录的部分。然而从该谱的编撰结构可以看出,李衎对竹题材的认知具有突破性,其一改以往建立在竹类共有特征基础上的比德系统,重构了一套以竹类间不同特征为标准细分品第的比德系统。依据这一新的标准绘竹,则要求表现不同竹子的特征,使得画中竹可辩名目,进而与该名目在中竹品谱中的品第相对应,从而达到比德的目的。遗憾的是李衎对竹题材的新认知未能在元代重逸气与笔墨的审美风尚中产生影响,反有“似而不神”之嫌。
簕竹是《竹*》中唯一的表现元素,依据《竹谱详录》的品第分类属异形品。李衎认为该品中的竹子“多出横枝,叶稠节密,态度鄙俗,形状龌龊,讵堪描画?”的确,在知见的古代传世作品中,以簕竹为题材者实属罕觏。然而,笔者认为竹题材不应止于表现修竹湖石间的文人情怀,更不止于风晴雨雪的常见竹态,或许簕竹独特的结构特征在特定的条件下亦可产生有别于传统的审美。
二、得稿:
《竹*》所绘的簕竹得稿于华南植物园竹园中一处偏僻的角落,作者于年11月初次到此写生,期间恰逢竹园修葺施工,此处地势低洼,簕竹丛紧邻水沟使得周围的土质泥泞且多蚊虫,故鲜有园丁关照。或许正因如此,这丛簕竹在这个偏僻的角落充分地发挥其旺盛的生命力并自由地生长,完全印证了《中国植物志》中对其特征的描述,其枝干的互相交织所形成了复杂的空间关系,高耸的竹竿与顶部遮天蔽日的竹叶,则形成了壮美而又幽静的氛围。相较于竹园中其他的观赏竹,这丛簕竹的雄强气势一洗作者以往对花鸟画中竹子的程式化印象。
第一次写生稿第一次写生稿第一次写生稿还原所见的空间关系与环境感受成为这次创作的主要目的。为此,作者从各个角度观察这丛簕竹,以速写的形式,完成了素材收集的工作。内容包括大构图、不同情况的枝干交搭以及精彩细节的记录,并于年完成了对这丛簕竹的第一稿创作,即《千尺幽篁》。
年2月,时隔三年后作者再次来到竹园,然而眼前的景象令人惊讶。原来年的超强台风“山竹”对植物园造成的破坏仍未恢复,竹林中的散生竹多折断,丛生竹则多被连根拔起,整个园区一片狼藉。极强的风力摧枯拉朽,角落里的那丛簕竹也未能幸免,其多处主干折断倾倒,由于主干的位移使得竹枝之间的穿插纠缠愈发紧密,而竹枝天然的韧性令人感受到纠缠间充满着力的对抗。这种力的对抗感是彼时所未有的,原本大面积丛生的主干所产生的雄强张力是外放式的,而如今主干或折或损,所形成的纠缠却产生了相反的向心力,仿佛将所有对抗力聚集于丛竹中央,其野逸之气及生命张力无不及于昔日。在极端的气候条件下,同一丛簕竹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冲击力,可以说后者坚韧的力量之美是以前者的雄强之美为基础的,加之消极因素的破坏使这种力量美带有某种悲壮的感情色彩。就这一点而言,在以往文人赞竹咏竹的内容中并不常见,作者为表现这一悲壮式的力量美而再次对这丛簕竹进行写生,并着重对枝干的各种折损、扭断的形态及脱落的箨片进行素材收集,为同一丛簕竹的第二稿创作做准备,作品即后来完成的《竹*》。
第二次写生稿小稿小稿三、创作:
《竹*》的创作延续了《千尺幽篁》的技法,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构图与用笔两个方面。
首先是构图,虽然台风洗礼后的竹干纷乱不堪,但在处理构图时也要求乱中有序。既要满足纷乱的视觉感受,又要求构图能立得住,为此作者选择了中轴对称式的构图方式,利用粗壮的主干取势并撑起画面,再通过分枝的缠绕达到即乱且密的效果。确切地说,中轴对称的结构是通过暗藏于画面中的三角形分割来构建的,由两根竹干交搭形成的等腰三角形设置于画面中轴处。
这一构图意图有二:其一,三角形分割虽隐藏于乱竹之中,然三角形的稳定结构却暗中起到支持全图的作用,任其它主干左右倾倒,也不会出现因取势不明确而导致构图无章的弊病;其二,中轴对称构图的中轴线区域容易引起视线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