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春光一寸金,江南的春天总是美好又短暂。春风绽放,灼灼桃花、袅袅海棠、绵绵菜花,更红了番茄,紫了桑葚,甜蜜在枝头酝酿,采摘正当时。在最美人间四月天里,家长带着孩子追寻着春风走进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宜兴市西渚镇白塔村,让孩子亲近自然,感受泥土的芬芳,分享收获的喜悦,感受家乡的历史文化。50对家庭在一天的时间里通过参观最美乡村、亲子采摘、放风筝、陶艺体验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让参与家庭充分享受亲子乐趣,并感受乡村新面貌新景象。
近年来,白塔村不断寻求富民强村之路,以文化为引领,以禅文化为特色,积极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先后建起了于伶文化园、于伶文化广场、白塔书院、老物件展示馆、云香喜舍咖啡馆、白塔味道文创店,建起南天竹、樱花、特色瓜果等八大千亩农业示范基地,复建“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古景,精心打造精品民宿“牵稼园”等乡村旅游示范点,组织多家农户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和旅游产业服务领域抱团创业,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产品进行策划包装,形成“白塔味道”品牌,年销售农产品1亿多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创业致富多家,并吸引了无锡、上海、台湾等地的外来创业者,使过去的经济薄弱村转变为年接待观光游客约30万人次的“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
像白塔村一样,近年来,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宜兴许多乡村注重深度挖掘和开发文化元素,加速培育乡村文旅产业新业态,打造富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美丽乡村,化文化优势为发展优势,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探索出了不少“宜兴经验”。
近年来,每到盛夏时节,数万游客就热情十足,不顾酷暑炎热,纷纷涌向一个美丽的地方——徐舍镇美栖村。这里花似锦,灯如海,花衬灯,灯映花,原先亩荒地已是花田灯海,成了与村名相符的美丽之地。
花田灯海能成为“美丽经济”,正是充分挖掘优质资源、弘扬传统文化的成果。据美栖村*总支书记宗华东介绍,花田灯海的创意,与美栖村的传统习俗有关。美栖村早先叫木樨里,木樨就是桂花,上世纪30年代,每年中秋节前后,美栖村都会举办灯会,吸引各地游人前来观赏。而今,把这一优良的传统民俗挖掘出来,并且创新发展,将继承传统习俗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发展之举,堪称美丽。
像美栖村这样,以传统文化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的村庄,在宜兴还有不少。围绕“生态立村、文化强村、旅游富村”的目标,宜兴市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创建美丽乡村之路。在“寻美”的道路上,全市乡村建设并没有简单地“浓妆艳抹”,而是以规划为龙头,在对全市14个乡镇、多个自然村科学定位、规划的基础上,引导各地将自身特色产业发展有机融入,渎区、平原、山区乡村分别打造了以生态旅游、花卉苗木等为特色的“特色村”,建成了一大批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农民创业致富提供了平台。
位于宜兴市丁蜀镇的西望村,紫砂陶制作历史已有多年。全村户人家,80%都从事紫砂陶瓷的生产经营。9年10月,村里建起了全国首家以紫砂陶瓷为合作内容、以手工业为基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西望紫砂陶瓷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以“村+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坚持入社自愿,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民主管理的原则规范运行,使紫砂工艺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迅速提高,实现了产业发展,村民收入得到大幅度的增加,村级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成为远近闻名的紫砂专业村和宜兴农民富裕村。
人心越来越齐,干劲越来越足,带动增收致富才会越来越有成效。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提升乡村传统文化行业的经营模式、商品水平、促进文化产业和传统行业融合发展、发掘保护利用紫砂等文化遗产,把乡村产业与传统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基础相结合,正在成为宜兴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一把新“钥匙”。
采茶、制茶、品茶……行走在阳羡贡茶院首次推出的“茶文化之旅”主题线路中,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到了独属宜兴茶的历史味道。“在老一辈人看来,只要种茶、卖茶就行了,但我觉得,老手艺更需要新传承——阳羡茶有这么悠久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卖茶的阶段,要学会说故事,让文化浸润其中,这样才能让阳羡茶香飘得更远。”贡茶院的“掌门人”贾晶超这样说道。如今,站在他根据原制茶车间改造的茶文化体验馆里,古琴、香道、汉服点缀其间,一起述说着茶叶故事,传承着千年茶香。
有了文化的加持,茶叶便不再是单一的农副产品,而是有了太多的故事,太多的可能性。如今宜兴的村头巷尾,像这样被赋予“文化味”的农副产品还有不少,湖氵父镇的大地春生态农业合作社,把当地农户组织起来,按照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质量要求、统一注册商标、统一产品包装、统一组织销售等“五统一”要求,开发旅游商品,不仅结局了农户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还丰富了销售内容,拓宽了收入渠道。挖掘和开发文化元素,将乡村农副产品与乡村文化结合,也是宜兴让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的一种尝试。宜兴将进一步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精品乡村文化产业,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