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卢氏回三门峡,我们一行人绕道甘山。车辆正在行驶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看,红叶!”大家齐刷刷地把目光对准窗外——在那起伏的山峦间,有一片片迷人的红。
这是大自然赋予人间的妙物,粉红、橘红、紫红、深红,染红了甘山秋色。秋阳下,漫山遍野的红叶如霞似锦,勾画出一幅光彩夺目和震撼人心的画卷。车辆顺着山势穿行,时不时会有一簇撩人的红色闪耀在眼前,体会这种与红叶擦肩而过的美妙感觉,大家兴致极高。有人提议说:“下来步行吧,既能观赏红叶,又能呼吸新鲜空气。”
行走在盘旋的山路上,领略大自然的钟灵造化,感受红叶的诗情画意,蓝天、白云、红叶,勾勒出一幕幕触动情思的秋景。只见山顶红得透亮,山腰红得丰实,山底红得庄重,远看是一道风景,近观是一种风韵。一叶便能知秋,何况这里层层叠叠、远近高低都是红叶。这秋色真美,是一种可以触摸、能够读懂的美!
刚一转弯儿,还没来得及调整视线,另一幅壮美的画面撞入眼帘:绵延起伏的坡、岭、沟、岔之间,风吹叶摇,恰似连天大火熊熊燃烧。我想,在这群山之中,假如没有红叶的渲染,秋天的浓郁气息,又由谁来转述呢?
漫步在铺满厚厚一层红叶的小径,溪水从脚下缓缓流淌。眼前的红叶一片、两片……轻悠悠地飘落在水面上,像无数只小船,顺风慢慢荡走。每一次抬脚起步,都那样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沉睡的片片红叶。一阵秋风掠过,红叶林“沙沙”作响,仿佛弹奏着一曲美妙的音乐。风中的红叶化身成蝶,左右盘旋,上下飞舞,画出了一道道美丽的弧线。在落下的那一刹那,它仿佛看见了世界的美丽,同时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忍不住接住一片,叶面柔柔的、滑滑的,把它贴在脸上,就像一只手轻轻地抚摸着脸颊。
走进叶林深处,置身其中,从前的纷扰和浮躁,在漫长的山路间一点一滴消失。我停在一棵枫树下,找了一块青石坐下来,闻着山野间那淡淡的清新气味,细细欣赏身边的风景。捧一片红叶在手心慢慢品读,心绪随之飞扬。
红叶传情,懂人心思,最容易挑动文人墨客的情思和灵感。王实甫在《西厢记》里写道:“碧云天,*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不仅形象地展示了枫叶独有的魅力,而且巧妙地把长亭之别的凄凉气氛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样是秋季枫叶流丹的景致,在杜牧眼里却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传递出夕阳和红叶相映成趣的另一种景象。一代伟人毛泽东更是豪气冲天,大笔一挥,指点江山,迸发出“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壮丽词句,波澜壮阔、意境深远,唤起了人们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无限向往和眷恋。
红叶是大自然的造化,红叶变色主要靠早晚温差,温差超过10℃,叶面就开始变红。听过路的老乡讲,甘山红叶主要有五角枫、*栌、漆树、楝树、南天竹等树种。正常的年景下,树叶可以红到初冬,甚至雪后初晴依然火红。
霜吻红叶醉深秋!在山麓,在山谷,在山腰,在山岗,从一片红叶到一树红叶,从一树红叶到满山红叶,或枝丫挺立,或曲折低垂,蕴含着天然野趣,增添了无限生机。放眼望去,绵延不断的红叶铺天盖地,这哪里是红叶,分明是谁不小心撞翻了颜料盒,泼出了一道道色彩逼真的红色画廊。我觉得,如果把整个山林喻为一坛坛佳酿,那么红叶便是尘封已久的女儿红,不用品,只一闻,心便醉了。
红叶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只是在默默奉献。平凡的红叶,经历了春,走过了夏,一路风吹雨打,年复一年自然红,把生命中最后的美好留在人间,然后平静地离去。我想,每一片红叶都有生命,一天天走完自己的旅程,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我从红叶中找寻与领悟,渐渐明白了,生命经过沉淀才有厚度,人生经历风雨更显不易。轻风几许,流水轻柔,听风声、水声,人若像红叶一样放下、放低,不争春、不羡夏、不悲秋、不恋冬,体味这岁月静好,心便不会觉得累。
不知不觉间,我们登上山顶。站在高处,远眺秋阳下的群山,彩霞与红叶辉映,把这山还有人心映得通红。枝枝皆秋色,片片均含情。离开甘山时,我特意摘了一片最红的叶,回家后夹在书页里,在夜深人静阅读疲惫之时,便拥着那一片灿若云霞的红叶悄然入梦。作者:何东升来源:中国三门峡网-三门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