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面对浩瀚磅礴的历史,无从下手,那就去博物馆,看看文物吧。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物化的历史。只一眼,后人便穿越千年,感受朝代更迭、风起云涌。
近两年,《国家宝藏》等纪录片频频冒出,让「透过文物学历史」,有大势所趋之态。
教育部就直接发布*策,明确指出,得给中小学生开展博物馆文物教育;
历史、语文考卷里也常出现相关命题,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绩。
但博物馆那么多,肯定没法逛个遍;即便逛了,没点相关知识,也常看得一脸懵,收获很少。
那不妨就先读读这套《我们是历史:藏在国宝背后的故事》(共四册)。
南开历史学博士撰写、社科院研究员、博物馆副馆长力荐,比专业解说员讲解的还深刻。
从国内35家著名一级博物馆中,海选出96件“镇馆之宝”级文物,配以海内外上百件珍贵文物,一改传统历史书庞大体系之态,以文物带出历史,让我们直接触摸历史。
按时间顺序排列,透过文物的变化,直接厘清华夏五千年历史脉络、感受朝代更迭,比老师给你的做笔记、思维树还清晰。
而且,它竟然还和中小学历史、语文课本结合得那么紧密!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中讲到圆明园,在这套书能找到有对应知识,作为补充延展。
*左为小学语文课本内容,右为本书内容
↓人教版中学历史里出现的绿松石铜牌饰,在这套书里有了进一步的解释。
*左为初中历史课本内容,右为本书内容
贾湖骨笛、龙山文化黑陶杯、金缕玉衣……出现在中小学课本的,好多都能找到。
别家孩子在补习班才学到的知识,你家孩子读读故事,就扎实掌握,还学得比别人快。
限时特惠价¥79市场参考价¥
几块陶片、一座石碑、一枚香囊……每一件文物,都铭刻下千年历史的瞬间,蕴含着比万卷书籍还丰富的信息。
因此,研究文物,用文物搭建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成了历史学家一辈子深钻之事。
作者陈晓敏,身为历史学博士,亦是如此:第*次将文物放置世界背景下,纵向搭建历史脉络、横向诉说朝代风云,为我们搭建出完整历史体系。
将国内一级珍贵文物,放置到世界历史中,不拘泥于中国历史,拓宽视野、格局更高、思维更宏观。
以「利簋」引入的牧野大战,便对比同时代亚述帝国的战争,一窥改朝换代的惨烈之状;
《步辇图》描绘的盛唐,当时中东、西亚地区也同样出现——启迪触类旁通的思考能力。
96件文物,纵向串联起旧石器时代到清光绪时期,紧随文物走,轻松理清五千年历史脉络。
比如通过器皿变化,从笨重粗犷到细致精巧,感知解决温饱到精神追求的社会进步历程。
在书中看棉帛、玉器等文物之演变,不知不觉就构建出华夏历史脉络这支大树干——杆立住了,后面学什么,都不会偏移太多。
同个朝代,则横向对比同类文物,深入理解该朝代更迭,理解历史变化的必然性。
以宋代茶盏为例:
古拙的曜变天目盏、木叶盏皆是南宋斗茶与君主审美结合而成的产物,可见宋代雅文化盛行。
南宋后期,书中选金边玛瑙碗,既窥见都市繁华,也嗅到奢靡之风,宋之衰败也导向必然。
以文物为线索,让它融入世界背景下,搭建中华历史文化体系,感知朝代瞬息万变、交替更迭,这不比冗长文字来得更好记、更好理解?
限时特惠价¥79市场参考价¥
内容强大,讲解方式好玩到令人一拿上手,就立马看进去,简直太厉害了!
接下来,跟我一起来看看它有趣的讲解方式吧!
目录
标题取得好,好奇少不了
千年前的“人字拖”到底长什么样子?远古时期的超萌猛禽,到底有多可爱?这幅熟悉的传世名画,竟然是一个密探眼中的狂欢Party?
看到这些标题,恨不得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翻开瞧瞧,吊足了我们的胃口。
“身份档案”
狙击文物,留个清晰印象
翻开对应文物,一份“身份档案”赫然出现在眼前,先给你留个清晰的印象。
看这「曾侯乙编钟」,出生年份、出生地、“居住地”、“三围”,写得一清二楚,甚至还介绍了家族成员的特点、成就。
趣事引入
燃起八卦之*
接下来,书里也不急着立马介绍文物,而是先给你讲一个关于文物的相关趣事。
或被发现时的轶事、或与当时主人的趣事、或启迪人的事件……光读这些“引言”就津津有味,后面讲解也就顺理成章是不是?
↓翻过「曾侯乙编钟」“身份页”后,就讲了曾侯乙临终前的故事:
想通“对子女应该放手”的千古上下代关系难题,醉心于编钟乐曲,引人深思。
↓看三星堆青铜人像、妇好鸮尊等等的发现轶事:
“四川广汉中兴乡真武村的农民燕道诚正带着儿子在宅旁挖水沟,突然一声脆响,锄头碰到大石板,好奇的父子撬开石板后,看到满坑玉器。”
不起眼之处发现文物,仿佛在提醒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