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植物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古人喜好将植物转化为审美对象与艺术题材,唐、五代,从宫廷到民间以游园赏花为雅事,流行遍插鲜花赏玩。宋代于厅堂、书斋摆设四时鲜花,更是将“插花、烧香、点茶、挂画”文人之雅事结合。
台北故宫近期以“百卉清供:瓶花与盆景画特展”为主题,展出院藏佳作共四十二组件,透过绘画之美,将赏心悦目的花艺插作与盆景艺术呈现公众。
瓶中之花
瓶花是用容器插贮四季花卉,插花艺术始于六朝至唐代礼佛供花,多见于瓶插莲荷,其“不枝不蔓,着而不染”的形象,具有特殊寓意。历经宋、元的发展,花卉品种增多,培植技术成熟,加上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折枝插瓶逐渐形成风尚。
元、明以后,瓶花成为一种绘画主题,堂中插花讲究豪华隆盛,书斋瓶插崇尚清雅意趣,民间时令清供注重花木吉祥涵意。
插花剪枝插瓶,讲究线条比例与造型,选取花器材质丰富,样式繁多。清代更有“博古清供”的独特题材,以花材搭配器物、蔬果、灵芝、结饰等,取其谐音与象征组合,赋予富贵、平安等寓意,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宋李嵩花篮册26.1x26.3公分
本幅选自《历代集绘》册第六开,藤篮满盛早春花卉,象徵年节喜气祥瑞。红山茶,绿萼梅、水仙、蜡梅和瑞香,密集式插花兼顾色彩与香气,具有圆满丰盛的效果。大型山茶为主花,两边衬枝延伸,布置疏密有致。弧形编织提梁写实精细,设色典雅富丽,是宋代宫廷花篮插花佳作。
台北故宫也悉心给出一个视频,一起来细细体会下,宋代宫廷花篮插花有多讲究:
花器:藤蓝以精谨的线条繁复和编织结构、注重细节。提梁有流畅的弧线美,造型颇为设计创意。提梁篮偏向左右四十五度摆放,称为“偏置”。传统以正面放置较为端庄,偏置较为活泼,增加变化性。古典篮花以“隆盛型”为主,插作要端庄华丽,可四面观赏。
花材:用花篮插花,花材取早春花朵为主,鲜丽缤纷的花朵,充满篮口。这件花篮插花从左边一角的绿萼梅开始着手,为使左右平衡逐步加上其他的花材。
左右布满清雅的绿萼梅与腊梅、瑞香,水仙则趴伏在篮边缘。绿萼梅与腊梅为次要花材,斜倚着花篮相互呼应。
主花:主花为大红山茶稳居其中,艳冠群芳。以大朵花材为中心,向四边伸出衬枝。
主花通常三朵以上,呈现不等边三角形,产生空间层次感。
洁白芳香的水仙同样遵循不等边三角布局,腊梅则安排于不等边三角形的另一方。
整体:此盆春意盎然,篮内鲜花布置充满匠心,整体花繁叶茂,色彩鲜丽,外形主从分明,圆满丰盛,是宋代宫廷盛行的“篮花”代表杰作。
宋无款人物册29x27.8公分
本幅上方钤有宋徽宗、宋高宗御府收藏印,选自《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开。
文士盘腿半趺坐於床榻,吟诗赏花,旁设桌案、藤墩、琴棋、卷轴、茶炉、盆花及饮馔之物。画屏上悬挂着小轴,与前景人物若相彷佛。画中呈现琴棋、书画、插花、点茶等文房清玩,是文士好尚古雅最佳写照。
宋无款人物册局部
盆花摆置於叠石平台,三两枝牡丹浸於水中作浮花枝,花色绚丽。敞口花钵花式边棱讲究精美,镶边金扣器物侧有把手,器身隐约可见枝梗,似为玻璃器。
明陈洪绶玩菊图轴.6x55.1公分
瓶花是陈洪绶(-)晚年喜爱表现的图式,藉此绘图赠与友人以作志念。
高士持杖踞坐,安然自适,坐几由杂木根瘤雕成,形体空透奇特。瓶菊摆设於石上,摘菊与枯*柿叶插置瓶内,色调素雅,可供清赏。陶渊明辞官归乡,淡泊自在,饮酒采菊典故,常被文人运用。
明陈洪绶玩菊图局部
菊花象征隐逸与君子高尚品德,画中人物不仅是赏花,而是昇华至物我合一的境界,反映出一种向往与自然亲近的追求。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轴.7x.7公分
元旦春节岁朝供花,花尊撇口,长颈,仿青铜方觚造型,腹部出戟,饰雷纹、蕉叶纹、云纹。内插梅、兰、山茶、水仙、天竺、灵芝、松、柏、柿子、如意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以招祥祈福。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局部
全幅结构严谨,下方花枝繁盛呈圆弧形,以梅干引向高处,上下虚实相应,通过枝条曲折变化,增加画面的韵律感。
款署“宣德二年()春正,陇西边文进制。”惟其笔墨与明初宫廷画家边文进(约-)不类,疑为后人所增添。
清陈兆凤博古花草轴.7x.7公分
高大敞口瓷瓶内插紫藤、桃花,绿叶蔓生、粉紫花朵丛生,插花花枝长度、角度需先确定,再将花束稳固插於瓶口。花器外填宝莲花纹,肩饰蕉叶纹,器身开光绘山水,制作讲究。玻璃缸内金鱼悠游其间。紫藤、宝瓶、金鱼象徵“祥瑞平安、金玉满堂”,为宫廷摆放清供之吉祥物品。
盆中之景
盆景是以植物、奇石为素材,经过人工剪扎栽培,种于盆盎呈现微缩的园艺之美。唐、五代宫廷流行于庭园种树、造景,促使花木种类与栽培技术日益发展。宋代宫廷、文人讲究生活情趣,喜莳花养石,以花台湖石造景,盆池植栽花木,罗列园林轩室中,专供观赏或装饰。
明、清园艺繁荣兴盛,文人雅士莳花艺卉,对花木、湖石审美的讲究,众多品赏专着相继问世,更促成了盆景的精致化,盆景制作与赏玩空前盛行,花木(林木、花卉、观叶、草本)品类繁多,盆钵选择多样化。
盆玩依其取材和表现形式,大致可分“山石盆景”和“花木盆景”两类,取景、构思皆需注重画意,充份表现文人雅士的审美观。而历代画家藉由笔端写生之妙,在方寸盆中再现自然,赋予花木美感的内涵,也更提升艺术观赏价值。
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琴)轴.5x.9公分
以“十八学士”命名的画作,大致可分为两种图式:一种是描写文士群聚园林,文酒相会的场面;另一种是描绘文士寄兴于琴、棋、书、画活动,表现文人的审美追求与修养。
明代“十八学士”之题材,从早期富有规谏意义的功臣肖像画,逐渐转化成丰富多样的文士园林雅集,庭院和园林美化奇花异草不可或缺,明代文人喜栽花木盆景以美化居室环境,彰显主人的高雅品味。
画面中,庭园苍松挺立,湖石峙立于汉白玉石花台,各色牡丹栽植其间。文士端坐预备司琴,案头列炉焚香。童仆或解琴囊,或执羽扇,或捧盒瀹茗侍立。画中花木盆景品类众多,包括牡丹、苍松、棕榈、石菖蒲;松树修剪颇有画意,棕榈、石菖蒲叶型自然优美。仿钧窑与蓝釉花盆、盆托配置讲究,有长方、圆、渣斗式、莲瓣形式。
文人重视园林生活美学,栽植盆景以美化居室环境。画中器物用品精心陈设,呈现贵胄文士考究的生活赏玩,所绘器具形制皆为明代风格。
清陈书岁朝丽景轴96.8x47公分
画中蜡梅、山茶、南天竹、水仙,经过整形修剪,依高低比例栽种於天蓝釉瓷盆,既可延长花期,又减少日常养护,为插花与盆栽的完美结合。旁搭百合、柿子、苹果、灵芝、橄榄,寓意“百事如意”。此幅雍正年间女画家陈书晚年岁朝供花写生之作,富有岁首迎新之喜气。
清王图炳盆梅册20.2x28.6公分
此件附石式盆景,梅枝蟠曲偃斜,悬根露爪,抱倚拳石而生,必经多年綑绑雕作而成。白梅早春开花,花瓣疏密有致,具有空间感。花卉采工笔重彩,设色洁净高雅,湖石以多种色泽点染。海棠式花盆平底坐於木座上,器壁蓝紫釉彩交融,口沿绕饰鼓钉一圈,造型优美,釉色鲜亮。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轴x97公分
月令图是传统风俗画之一,本幅无名款,出自乾隆时期宫廷画家集体合作。园林与建筑群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展现皇家御园设计的规模,与花木植栽的丰富。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九月)局部
登高眺远、赏菊饮酒,为农历九月重阳节习俗。
种菊有悠然野趣,秋天植物鲜明的季节变化,景色怡人。篱墙旁露地栽培的丛菊盛开,仕女孩童游赏其间;中景众人聚集赏菊,院中各色丛菊争妍,搭配不同类型瓷盆、几座,美不胜收;前景小舟运送盆栽、酒罐,载送访客泊舟登岸。
清汪承霈画万年花甲局部轴37.5x.8公分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命汪氏绘此图。全卷共绘二十四种花木盆景,分以陶瓷、铜制盆盎安置,设色工丽端整。
清汪承霈画万年花甲局部轴37.5x.8公分
画家笔下独具匠心不同款式的盆栽花树,呈现雅俗共赏特色。四季花卉同时开花结实,具有“百花呈瑞,盛世昇平”的祥瑞寓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栽培出有画意的盆景,或插出有韵致的瓶花,都是陶冶性情之雅事。而画家笔下的作品,也反映其观察力与美感创意,品赏这些画作,观者也能体会万物之美,让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图文资料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