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新教材的一个单元,有如下几篇文章:
《赤壁赋》(苏轼)
《登泰山记》(姚鼐)
《故都的秋》(郁达夫)
《荷塘月色》(朱自清)
《我与地坛(节选)》(史铁生)
??都教过的文章,有几篇还是蛮熟的。
??今年跟学生讲课却有别样的感受。
??不单是因为新课标要求下的情境化学习任务的设置,更多的是在人生道路上的行走,使得我对文章的理解有了不一样的层次。
??苏轼和朱自清,是中国人都知道的名家,对他们的评价也基本一致。
??????一、生活家苏轼
??苏轼,天才。
??我欣赏他的珍惜自我,对学生我称苏轼为“生活家”。
??生活已经很难了,从心灵到肉体,无一不遭遇让人愕然的伤害;但是心灵之路如果走到尽头,那又是让仇者快的结局。
??我相信苏轼在“午夜梦回”之时(这是我跟学生之间的梗——我笑言:人要是能过自己午夜梦回这一关,那就立地成魔了),会勉力地让自己熬一熬,熬过去也就这样了。
??熬一熬。
??说得容易。
??从小我最怕骨关节的疼痛,一到变天的状态,四肢就有可固定可游走的疼痛,曾经在大夏天用毛巾毯裹着腿或者手臂,忍痛到身体发冷又痛到出汗(我是不出汗体质,非常羡慕同等体力劳动下他人的大汗淋漓)。
??再问生产之痛哪位男士体验过?
??我知道熬是最难的。
??哪怕给个痛快的呢!
??这时候我就想干点别的事情来转移注意力。
??好吧,反正要熬,熬生活,那也只好给自己打打岔,分散点注意力吧!
??我相信苏轼用各种方式来给自己打岔,本意就是很简单的。
??但是天才做事,一出手就不是凡品。
??文、诗、词、赋;
??吃、喝、游、乐;
??种田、赏月……
??总能给世人一些惊讶——
??这家伙不是被贬谪吗?!怎么好似度假?!
??你看他都“飘飘乎”了!还“乐甚”!
??我真有点能理解苏轼。
??一个好学生,一个天才,建筑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屋子,作为自己的理想家园。
那个本来建构的很美好的屋子,崩塌了,是留作遗址还是重建,有时候自己也不能很肯定。是一步步摸着世道试探着去做下意识的动作。因为是个好孩子,社会环境还算不太差,世人对好孩子都有偏爱,所以给他时间和空间去重新设计。当然设计不是一蹴而就,总要改改的。
??好在苏轼没建屋子,他建了个花园。
??单头玫瑰、多头玫瑰、中国桔梗、康乃馨、雪柳、千层金、虞美人、洋牡丹、南天竹、袋鼠爪……歪楼了!这是最近我家里的花,哈哈。
??梅兰竹菊相印成趣。
??虽然脚上全是泥巴,腿有锄头印,手指被割坏了,总归是高兴的。
??把“难日子”过成“生活”,不仅仅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技艺提升,更多的是经历过一些什么后的体验在加持。后人的解析,往往不是作者的理性思考的结果,说到这,我总能看见苏轼找把躺椅,一靠,捻起一杯水酒,随便地喝一口,眯着眼看着一堆后来的学者专家争得面红耳赤,咧开了嘴……
??“我把自己弄成正常人了,后人们不正常了。呵呵!跟他们说个铲铲!困觉!”
????
??不知东方之既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