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来源,其枝干、花叶的繁复构造与多样的色彩面貌,展现出大自然奥妙与季节的变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数量众多的历代画家描绘瓶花、盆景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反映画家观察力与美感创意,传递传统民俗丰富的象征意涵。更着实为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抹温暖的颜色。
近日,台北故宫博物馆以描绘花艺插作与盆景艺术为主题的“百卉清供——瓶花与盆景画特展”拉开序幕。将赏心悦目的花艺插作与盆景艺术结合,展出院藏佳作共四十二组件,分“瓶中之花”与“盆中之景”两大部分向观众呈现。
清供,即清雅的供品。在传统社会里,人们于室内放置在案头供观赏的物品摆设。旧时清供分类很细,大致有文房清供、案头清供等,也分“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可按节日分,如岁朝清供、瑞阳清供、中秋清供等;亦可按礼俗分,如寿诞清供、婚喜清供、成人清供等。无名之供,是在非节日之时随心无来由地摆上几样物什,比如有朋自远方来,送了水果、盆栽,主人便找相配的果盘花案来“供奉”。
元佚名《第四嘎礼嘎尊者》台北故宫藏
古人会在节序或祭祀时,以清香、鲜花、素食等为供品。佛教传入中国后,佛供礼仪也随之传入。逐渐,清供不限于祭祀和供奉,人们还会在日常生活中,在室内案头上放置供观赏的各色清玩,如盆景、古器物、奇石、精美文具等等,以装饰家居,增添生活情趣,渐而形成案头清供之风尚。
瓶花便始于六朝至唐代礼佛供花而来。当时多见插莲花,有“不蔓不枝,着而不染”的寓意。唐之后,历经宋、元的发展,花卉品种增多,培植技术成熟,加上陶瓷工艺蓬勃发展,折枝插瓶逐渐形成风尚。宋代于厅堂、书斋摆设四时鲜花,将“插花、烧香、点茶、挂画”文人之雅事结合。
《第四嘎礼嘎尊者》局部
元、明以后,瓶花成为一种绘画主题,堂中插花讲究豪华隆重,书斋瓶插崇尚清雅意趣,民间时令清供注重花木吉祥涵意。插花剪枝插瓶,讲究线条比例与造型,选取花器材质丰富,样式繁多。清代更有“博古清供”的独特题材,以花材搭配器物、蔬果、灵芝、结饰等,取其谐音与象征组合,赋予富贵、平安等寓意,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瓶中之花
宋佚名《人物图》台北故宫藏
图中文士盘腿半趺坐于床榻,吟诗赏花,旁设桌案、籐墩、琴棋、卷轴、茶炉、盆花及饮馔之物。画屏上悬挂著小轴,与前景人物若相彷彿。画中呈现琴棋、书画、插花、点茶等文房清玩,是文士好尚古雅最佳写照。
宋佚名《人物图》局部
盆花摆置于叠石平台,三两枝牡丹浸于水中作浮花枝,花色绚丽。敞口花钵花式边稜讲究精美,镶边金扣器物侧有把手,器身隐约可见枝梗,似为玻璃器。本幅上方钤有宋徽宗、宋高宗御府收藏印。
宋李嵩《花篮图》台北故宫藏
李嵩(约活动于-),浙江钱塘人。少时曾为木工,后被宣和画院待诏李从顺(约活动于-)收为养子。人物、山水界画、花卉皆长。
宋李嵩《花篮图》局部
藤篮满盛早春花卉,象征年节喜气祥瑞。红山茶,绿萼梅、水仙、蜡梅和瑞香,密集式插花兼顾色彩与香气,具有圆满丰盛的效果。大型山茶为主花,两边衬枝延伸,布置疏密有致。弧形编织提梁写实精细,设色典雅富丽,是宋代宫廷花篮插花佳作。
传五代周文矩《水榭看凫》局部台北故宫藏
图中水榭旁植桃与竹柳,溪河花木掩映的私人堂榭。平台临水边围有栏杆,仕女凭栏眺望入神,画面洋溢著优雅的生活情趣。水榭窗牖开敞,帘幕高卷,室内陈设有水波纹座屏,边缘为红幛描金花是宋代时尚。方凳两张左右并置,座面是棕藤编织物,脚足为如意形。另一侧有一方桌,一面单枨,一面双枨,上覆白巾,置一金铜香炉及书册。
传元无款《天中佳景》台北故宫藏
画中插花的花瓶,正展现花卉画“瓶插”的构图方式,虽以瓶插为名,实则插于任何容器的构景方式均属此类。题名“天中佳景”,“天中”乃五月初五端午节别称,故为应景而作。其中蜀葵、石榴花和水蜡烛插于瓶中,石榴梢系香囊;一旁盘内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下置菖蒲、樱桃、桑椹类,均为当令花果时物。此节令正值虫类滋生,易有瘟疫的夏季,因少见的于画幅上方安排四道道教的灵符和一锺馗画像,以驱*避邪。
明陈洪绶《玩菊图》台北故宫藏
画中高士持杖踞坐,安然自适,坐几由杂木根瘤雕成,形体空透奇特。瓶菊摆设于石上,摘菊与枯*柿叶插置瓶内,色调素雅,可供清赏。陶渊明(-)辞官归乡,淡泊自在,饮酒採菊典故,常被文人运用。
明陈洪绶《玩菊图》局部
菊花象徵隐逸与君子高尚品德,画中人物不仅是赏花,而是昇华至物我合一的境界,反映出一种嚮往与自然亲近的追求。瓶花是陈洪绶(-)晚年喜爱表现的图式,藉此绘图赠与友人以作志念。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台北故宫藏
元旦春节岁朝供花,花尊撇口,长颈,仿青铜方觚造型,腹部出戟,饰雷纹、蕉叶纹、云纹。内插梅、兰、山茶、水仙、天竺、灵芝、松、柏、柿子、如意等十种花材,寓意“十全十美”,以招祥祈福。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局部
全幅结构严谨,下方花枝繁盛呈圆弧形,以梅干引向高处,上下虚实相应,通过枝条曲折变化,增加画面的韵律感。
传明边文进《岁朝图》局部
款署“宣德二年(1)春正,陇西边文进制。”惟其笔墨与明初宫廷画家边文进(约-)不类,疑为后人所增添。
清陈兆凤《博古花草图》台北故宫藏
陈兆凤(活动于同治、光绪年间),字梦岐。工花鸟,如意馆画士,光绪七年(),授予七品顶戴,供职内廷二十余年,直至老退。
清陈兆凤《博古花草图》局部
画中高大敞口瓷瓶内插紫藤、桃花,绿叶蔓生、粉紫花朵丛生,插花花枝长度、角度需先确定,再将花束稳固插于瓶口。花器外填宝莲花纹,肩饰蕉叶纹,器身开光绘山水,制作讲究。玻璃缸内金鱼悠游荇藻间。紫藤、宝瓶、金鱼象征“祥瑞平安、金玉满堂”,为宫廷摆放清供之吉祥物品。
盆中之景
宋无款《松阴庭院纨扇画册》台北故宫藏
盆景是以植物、奇石为素材,经过人工剪扎栽培,种于盆盎呈现微缩的园艺之美。唐、五代宫廷流行于庭园种树、造景,促使花木种类与栽培技术日益发展。宋代宫廷、文人讲究生活情趣,喜莳花养石,以花台湖石造景,盆池植栽花木,罗列园林轩室中,专供观赏或装饰。
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琴)》台北故宫藏
庭园苍松挺立,湖石峙立于汉白玉石花台,各色牡丹栽植其间。文士端坐预备司琴,案头列炉焚香。童僕或解琴囊,或执羽扇,或捧盒瀹茗侍立。
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琴)》局部
画中花木盆景品类众多,包括牡丹、苍松、棕榈、石菖蒲;松树修剪颇有画意,棕榈、石菖蒲叶型自然优美。
传《宋人十八学士图(琴)》局部
文人重视园林生活美学,栽植盆景以美化居室环境。画中器物用品精心陈设,呈现贵冑文士考究的生活赏玩,所绘器具形制皆为明代风格。
明仇英《林亭佳趣图》台北故宫藏
此幅似文徵明画风,用笔细谨,设色雅丽。画幅细长,前景柴门半掩,曲径通幽,敞轩内;中景一高士倚榻闲憩,另一童子捧书于庭,主僕二人似皆陶然于山光水色之际矣。
明仇英《林亭佳趣图》局部
远景云山垂瀑,楼宇参差。逐步引人入胜,呈现文士徜徉于园林、陶然于山光水色之际。全画笔意精谨,赋色雅丽,虽徵明亦有未逮。
清陈书《岁朝丽景图》台北故宫藏
陈书(-),字南楼,号上元弟子,晚号南楼老人,浙江秀水(嘉兴)人。雍正年间著名女画家,绘山水花鸟工写兼备,不失清雅意趣。
清陈书《岁朝丽景图》局部
画中蜡梅、山茶、南天竹、水仙,经过整形修剪,依高低比例栽种于天蓝釉瓷盆,既可延长花期,又减少日常养护,为插花与盆栽的完美结合。旁搭百合、柿子、苹果、灵芝、橄榄,寓意“百事如意”。
清陈书《岁朝丽景图》局部
此幅岁朝供花写生之作,富有岁首迎新之喜气,绘于雍正十三年(),为其晚年作品。
清王图炳《盆梅图》台北故宫藏
此件附石式盆景,梅枝蟠曲偃斜,悬根露爪,抱倚拳石而生,必经多年綑绑雕作而成。白梅早春开花,花瓣疏密有致,具有空间感。花卉採工笔重彩,设色洁淨高雅,湖石以多种色泽点染。
清王图炳《盆梅图》局部
海棠式花盆平底坐于木座上,器壁蓝紫釉彩交融,口沿绕饰鼓钉一圈,造型优美,釉色鲜亮。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台北故宫藏
月令图是传统风俗画之一,本幅无名款,出自乾隆时期宫廷画家集体合作。画中园林与建筑群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展现皇家御园设计的规模,与花木植栽的丰富。登高眺远、赏菊饮酒,为农历九月重阳节习俗。种菊有悠然野趣,秋天植物鲜明的季节变化,景色怡人。
清《画院画十二月月令图》局部
篱墙旁露地栽培的丛菊盛开,仕女孩童游赏其间;中景众人聚集赏菊,院中各色丛菊争妍,搭配不同类型瓷盆、几座,美不胜收;前景小舟运送盆栽、酒罐,载送访客泊舟登岸。
清汪承霈《画万年花甲》局部台北故宫藏
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命汪氏绘此图。全卷共绘二十四种花木盆景,分以陶瓷、铜制盆盎安置,设色工丽端整。
清汪承霈《画万年花甲》局部
画家笔下独具匠心不同款式的盆栽花树,呈现雅俗共赏特色。四季花卉同时开花结实,代表*治清明,德被草木,具有“百花呈瑞,盛世升平”的祥瑞寓意。
文字:御凰品冰岛采集编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