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冬季深山大雪中的秘汤之宿
详见正文
让各位久等了。
当网红剧《四重奏》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到轻井泽的时候,也再次将长野优美风光的冰山一角展露出来。
而打开一个叫做秘境温泉的网站,会发现长野县的秘汤数量位居第一位。岛国的温泉遍布各处,而真正称得上“秘汤”的却为数不多……
“您
要去长野滑雪吗?”
在东京的酒店办理退房,前台服务生得知我接下来的行程,问了上面这句。
被这样问这并不是第一次。或许在多数岛国人的眼中,于一个隆冬时节造访这个有名的豪雪地带,除了滑雪爱好者,恐怕也不会有更多人。作为日本面积最大的内陆县,长野县内耸立着以阿尔卑斯山脉为首的连绵雪山,名气虽比不上东海道上的富士山,而规模却不小,曾经的一场冬奥会更让它的名字走向世界。每到冬季,当在东京车站的月台看到一众身背又高又长器材的各国滑雪爱好者时,便能断定他们必是要乘坐北陆新干线去长野的。
可除了滑雪,那里还有什么?如同那位前台服务生的疑问,言外之意好像是在说“这个季节去那边,不滑雪的话,还有什么是可以做的吗?”
“是去泡「秘汤」啊。”我答道。
△
秘汤之宿里的包场露天風呂,与自然融为一体
长野县乘鞍高原白骨温泉
虽说,在岛国泡一场温泉算是件说走就走十分便利的事情。便利到甚至不用走远,在都市里的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来自千里之外大自然的恩惠。比如在关东地区的横滨市中心,有个叫做万叶俱乐部的地方,在那里就能泡上每天用槽车运送而来的取自伊豆半岛上的热海汤河原的温泉水。于8层楼高的建筑内,面对横滨未来港的摩天轮与高楼大厦的天际线,实为一场于都市中充满大和情绪的放松之旅。
△
位于横滨市未来港的万叶俱乐部
使用从热海汤河原运来的温泉水
然而泡汤的本真还是要回归自然。说起来还有一类规模不大且泉质特别的温泉,历史久远是最大的特色,又处在铁路延伸不到的深山之中,源泉周围零星散落几家木质朴素的古宿,风貌可谓未被现代社会所浸染。开车找寻的话,至少也要绕着十八弯山路走上半天时间,算是路途极其不便的地方,说是「秘境之汤」更为贴切。
△
去往长野白骨温泉秘汤之宿的山路
40多年前的某天,一个叫做岩木一二三的男人创立了称为「秘汤守护协会」的组织,「秘汤」这个词由此诞生。那是大阪万博会后旅游业高速发展的时期,面对越来越多的观光地住宿设施逐渐将“旅馆”改名“酒店”,一座座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拔地而起,心怀乡愁的岩木为了留住心中的那张日本的“原风景”,联合了当时33家温泉古宿创立了这个所谓守护传统的协会,都是些位在山中交通不便、容纳能力小、独守源泉而没有乘上所谓现代化发展之流的小型温泉旅馆。“旅行本来的样子是什么?去寻找像旅行一样的旅行。”这是他作为发起人创立协会的初衷。40多年后的今天,像这样的旅馆已经由最初的33家扩展到家。
这正说明,那些在深山中坚守传统、没有星级豪华外表的温泉古宿,正是越来越多来自都市的旅人寻找的那份远离世俗尘嚣的滋味,更是内心挥之不去的乡愁。
△
从市区去长野深山途中的山路景色
刚开始还只是零星散布在山间一点雪
△
随着深入山中,雪的覆盖率逐渐加大
△
快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各处均已被大雪覆盖
/
抵达
/
作为「秘汤守护协会」的一员,长野县阿尔卑斯雪山乘鞍高原下的「笹屋」就是这样一家坚守传统的温泉古宿。位处在北阿尔卑斯山麓的山峡温泉地,这里的泉水成分中富含硫磺和钙,涌出时原本透明的温泉水在接触空气一段时间后,便会呈现白浊色,久而久之凝结成白色沙砾沉于汤底,因而得名白骨温泉。而随着气温变化、各浴池条件的不同,每一处温泉水也会显现出不同的表情。于是,「笹屋」还给自家的一池泉水起了个形象有趣的名字——「小梨之汤」。
△
安静地矗立于一片白桦林中的「笹屋」导引门牌
△
「笹屋」门口悬挂着「秘汤守护协会」灯笼
△
「笹屋」的自家温泉,酸质颇高
汤槽边缘的纹理为日久自然氧化形成
选择去白骨温泉的「小梨之汤笹屋」,除了有“温泉连泡三日,三年不患感冒”说法的吸引,还缘于旅馆方将对自身的推介浓缩成三个字——非日常。
体会这三个字的奥意,并不是一件难事。比方说,在到达旅馆前的山路两侧也会遇见电线杆,然而电线杆的下面却没有自动贩卖机,如此这般岛国标准的日常画面都不存在,更不要提24小时便利店了。而当我提出想要去四周散散步的时候,长得颇像青年歌舞伎演员中村勘太郎的旅馆主人加藤先生对我露出了几分类似苦笑的表情——“啊……请便,我去玄关给您拿鞋,请稍后。”
△
摆在「笹屋」玄关处的插花
仔细观察,个别花材选用了南天竹,花语“扭转困难”
通常摆在玄关处或厕所旁,红色的果实有驱*的寓意
△
从旅馆玄关处向门外望去
积雪厚达半身已分不清道路边缘
出去约莫不到十分钟的工夫,我便走了回来,带着点失望。不远处等候在门口处的加藤先生早早地站在那里,一身黑色传统制服、脚蹬分趾日式足袋的他踩在一片白雪中,活像个忍者。“欢迎您回来,外面还是很冷啊,这样的话立刻泡个温泉再合适不过了。”他会意地微笑着边说边把我领进玄关,将我脱下的鞋规整地放进鞋柜。
△
挂在门口的温度计提示着室外的体感温度
虽不冷,却是积雪不化的成因
这是那天下午刚抵达「笹屋」后的情景。我习惯在办理登记入住后先去旅馆周边溜达几圈。然而现在想来,对于一个深山中的古宿,这个习惯多少显得无用。毕竟那周围除了大片白桦林,就只有偶尔响起的几声乌鸦叫,声音清晰得响彻山谷,更逼出了冬季里长野信浓的丝丝寒气。厚重湿黏的积雪包裹住一切,分不清道路的边缘,不要说迈腿走路,开车的话也是速度极慢,提档加速是完全不可能的。这样一番状况,也就不难理解加藤先生在听闻我要出去四周溜达后的苦笑与之后在门口的执着等待了——冬季里寂静的山谷所散发出了无人烟的沉默,虽是所谓秘境之宿的先决条件,却也完全谢绝了都市人的散步——这类不合时宜的习俗。
△
旅馆周围是一片白桦林,基本不适宜散步
△
旅馆远处的山
于是,安静地泡汤,就成了首要的事情。馆内同样飘荡着沉默的气息,仿佛周围群山缭绕的寂静云雾也钻了进来。在这等规模的小宿里,服务人员加上馆主不过三两人,从迎客到日常维护打扫每人身兼数职。
△
旅馆建筑依山而建,看似去往二层,实则是去山腰的温泉口
△
房间面朝白桦林,取名“榉”
△
我的房间为标准的书院式和式房间
挂字画的空间也叫「床の間」,字的寓意简单明了
△
进入房间,迎客茶点已摆好在桌上
房间钥匙挂饰为标有房间名字“榉”的小木棍
馆主加藤先生也算是个寡言的人,措辞精短不失幽默,但绝非冷漠与不敬,只是没有过多的寒暄,恰到好处地把握着与客人间的距离分寸。将我领进叫做“榉树”的房间,简短交代完毕屋内各处设施后,见我对桌上一盘样貌奇特的迎客甜品端详了半天,便稍加做了说明——
△
迎客甜品「干柿子」,香甜软燸
“这是干柿子。”他说。
“牡蛎?”我问。还有拿它做甜品的?我是想说。(柿子和牡蛎的日文发音相同)
“晒干的柿子。用的是信州的柿子,也算是这里的名物。”他接着说。
“原来如此。和「广岛名物牡蛎」有什么区别么?”我接着问。(毗邻濑户内海的广岛盛产牡蛎)
“啊不不,完全不是那东西,客人您误会了,这可不是牡蛎。”大概也只有像我这样的外国人才会将这两样不相干的食物联系在一起,原本一脸谦卑的加藤先生忍不住笑了起来,又刻意强调了一遍“柿子”这个音节。“我们这里见不到海,选用的食材多半来自山中,稍后的晚饭您便会享用到更多长野地产的食物。”他补充道,“那么,先请您慢用。”说罢,鞠躬起身轻飘飘地离开房间,依旧像个忍者。
/
秘湯
/
△
房间内已备好温泉着物
△
馆内男汤入口
△
源泉认定%天然温泉直接流入室内浴槽
△
浴池边缘长期氧化的天然纹理
△
每家温泉旅馆都会张贴的温泉成分认定表格
△
室外貸切露天風呂的入口用木制翻牌提示他人
△
室外露天風呂入口在馆外的坡地上
(露天温泉模样为文章开头处前两张)
晚餐为正宗的会席式料理,却带着几分自然野味,这大概是所谓深山之中古宿的日常,当然也就成了都市人所期待的「非日常」所在。
△
当日晚餐内容为季节创作和风料理
虽没有菜单,却写明了所有食材的产地,均来自周围的山原
/
餐食
/
桃子梅酒与前菜
△
右上为马肉刺身,长野的特产,也是全餐唯一的生食
蘑菇酱蒸山药
味增蒸岩鱼
△
用荷叶包裹三小时蒸制,鱼身内放入味增,酱香浓郁
和我国江浙名菜叫花鸡异曲同工
白煮荞麦面团
△
长野信州的荞麦面闻名日本
而像这样的荞麦小面团却不常见
清水煮后,加入适量葱花与山葵,加几滴酱油,清香扑鼻
豆乳蔬菜浓汤
△
作为内陆县的长野农业发达盛产蔬菜
用豆乳将蘑菇和小松菜等食材煮制成汤
△
餐后甜品亦很丰富
次日早餐的温泉粥与烤香鱼
△
由于白骨温泉的泉水可饮用,并且对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以及糖尿病等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使用温泉水煮的温泉粥是这里的特色。
△
香鱼看似干瘪,实则油脂丰厚,肉质松软,清香扑鼻
一泊二食宿的两个半天中,几乎都在下雪。
也是在馆主加藤先生一开始向我介绍房间设施的时候,我问他:“天气预报说这两天多云有雨,可看外面的样子感觉一会儿像要下雪了。”
“在冬天,我们这里所谓的雨就是指雪呢。”他说。
他这个说法让我想起日本明治时代的文豪森鸥外在提起九州的时候曾形容“九州之雪亦可称为冬季的午后雷阵雨”。长野的冬季亦与之相反。而真正感知到这纷飞雪片的厚重,则是在办理完退房手续后,加藤先生将我送上开往巴士车站的送迎专车的时候。
汽车在旅馆前的空场上掉头倒车,车窗外的加藤先生依旧一身黑色制服,脚蹬黑色分趾足袋,踩在雪地中屈身朝向车辆低头深深鞠躬,保持这一相对静止的姿势直到车辆开远,飞舞的雪花不断扰乱视线。送迎客人虽不过是任何一家温泉旅馆都会执行的程序,而雪中的这张画面却令这份执着显得尤为可贵。作为秘汤温泉旅馆的加藤先生,守护着一张岛国人心中的“原风景”。
这张“原风景”于我眼中,是那一低头的温存。
△
房间窗外一直大雪不断
▃
Tips
小梨の湯笹屋
Web?